浏览次数:1540 发布时间:2015-05-17 |
杯花舞是兴宁民间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是兴宁的传统节目,久演不衰,颇具客家风情,风靡海内外。杯花舞除在兴宁全市(县)活动外,在龙川县兴良、平远县大拓以及梅县的南口和五华县华城等地都有活动。
杯花舞表演的动作有摇杯、打杯、转杯、磨杯、杯花出手;舞步有云步、横步、跪步、下板腰等动作,敲击舞杯的技艺特色,让人耳目一新,欢快怡悦。杯花舞有其独特的曲调和锣鼓点,在优美的“下腰”、“摇杯”、“杯花出手”的基础上,用流畅的舞步、巧妙的构图、多变的节奏、大胆的创意,以“摇、滚、甩、打、磨、转”等敲击舞杯的技艺特色,相互赛杯、相互献艺,给人们以艺术欣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渊源上,“杯花”原是道教中的一个舞蹈节目。
1956年,兴宁县第四中学的罗渣、谢月文老师着手编舞,由文化馆创作人员范晴作词,谢高、罗渣编曲,演出效果很好。杯花舞运用民间小调和以本地水口山歌为舞曲基调,编成表现客家青年男女热爱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民间舞蹈。1957年2月兴宁杯花舞参加全省民间音乐、舞蹈的选拔演出,被评为优秀民间舞蹈,并于1957年“五一”节,作为广东省代表团的节目之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赴京演出。演出结束时,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3 年兴宁文化馆以林惠文为负责人的创作人员继续深入挖掘,锐意创新,编纂了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并对舞蹈道具杯子进行改革,在“伯公杯”底部留一个小孔,用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头,表演时杯子不会掉下来,使杯花舞更富有技巧性,表演更加灵活 。《明月照山乡》这一节目多次获各级奖项,同时入编《中华舞蹈志·广东卷》,并多次到广州、深圳、珠海、香港等地演出,得到各界人士的赞许。2003年编创的双人杯花表演唱《哥妹同栽摇钱树》、2005 年创作的杯花舞《杯花声声》等亮相后,也广获好评并多次获奖。2007年,兴宁杯花舞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