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379 作者: 吴浩镐 信息来源: 兴宁文联 发布时间:2015-06-11 |
兴宁赏灯民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兴宁人过元宵节叫“赏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兴宁的赏灯,不再集中在正十五,各村各屋各姓自定节日,从正月初八至十九天天都有某村某屋某姓氏赏灯盛会,这民俗在广东兴宁独有。
客家人初次迁到兴宁,人数很少,势单力薄,因而产生了多生男丁的心理。丁与灯同音,生了男丁的人家,便在赏灯时举办筵席,邀请亲友前来庆祝。因此,赏灯就有了双重意义。一是观赏花灯,猜灯谜;二是庆祝添丁。若干年后,人口多了,难免有好几家人添了男丁,如果都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赏灯(丁),则彼此走不开去对方家里庆贺。这就有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便把赏灯节日分开了,这就有了同村同姓赏灯不是同一天。一般是老祖屋先赏灯,依次分开。赏灯最集中是正月十一、十二、十三,那时整个宁江平原变成不夜天,从下午六时至晚上十二时,到处灯火辉煌,礼花灿烂,鞭炮齐鸣,宾客如潮,好生热闹。
赏灯,旧时一般有灯会,由灯会的理事负责办理。第一件事是请花灯,即到街上买花灯。祖屋祖公厅吊的大花灯,多为八角花灯或六角花灯,也有宝盖灯、观音灯、莲花灯,都是竹蔑做框,外层糊以花纸,并饰以手工绘画图案和剪纸工艺,造型华丽,颇有观赏价值(各地不同师傅做的有所不同)。请花灯都要举行仪式,抬花灯的必须是族中的青壮男(一般未婚),花灯由二人用竹竿抬着,竹竿要用红纸缠绕,以示节节高、吉祥。归时由族人组成接花灯队伍护送,并有锣鼓队、龙灯舞狮队同行把花灯迎接回祖屋的祖公厅悬挂点灯(旧时为油灯,现为电灯代替),沿路大放鞭炮,队伍经过族人屋前,屋主都要燃放鞭炮,把吉祥喜气接回家。升灯时族人都要到场,挂花灯前要在花灯上挂上灯带(一般添新丁多少就要挂多少条灯带,并放上利是、葱蒜、柏树等吉祥物,现在多数只放利是)。升灯时龙灯狮子要围绕花灯转动,燃放炮竹,以示庆贺。挂好花灯后在祖屋门前进行舞龙舞狮表演。一整天都有外来龙灯狮舞来庆贺,来者不拒。
中午家家户户亲朋满座,晚上灯会在祖屋办席,每家派男丁参加,赏灯、喝酒、猜马、猜灯谜,并大放鞭炮、烧烟火、放礼花、放孔明灯。人多的大屋,几百个孔明灯同时升上天空,一片红光闪烁,蔚为壮观,有的还请民间艺人、剧团来演出,一直闹到深夜。
有新丁的人家,则亲友临门,充满喜庆气氛。亲友送礼,有两件东西不能少,一是串炮礼花;二是新丁穿戴的衣帽。新丁家除了招待亲友,还要出钱给灯会,用于祖屋买礼花、请花灯、龙灯狮舞队等活动支出,使参加灯会的人尽兴而散。此风俗至今未变,所以兴宁花灯传统制作工艺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