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罗清桢——用生命刻画理想的版画先驱
浏览次数:1062  作者: 吴浩镐  信息来源: 兴宁文联  发布时间:2015-06-11  

罗清桢——用生命刻画理想的版画先驱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兴版画队伍里有一位英年早逝的杰出人物。他的创作数量和质量都令人赞叹,直接推动了新兴版画发展和兴宁版画的兴起。现在在中国美术界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他近80幅作品,可以说,他在中国的版画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就是被鲁迅多次提及的新兴版画先驱——罗清桢。

    1904年,罗清桢出生于宁新高陂村一户贫穷的农家,由于自小体弱多病,16岁才小学毕业。在亲友的支持下,罗清桢于1926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专业,不过,中途却因经济困难而两次辍学回家乡教书。1931年毕业后,罗清桢先后在梅县丙村中学、松口中学任教,但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让罗清桢总是异常苦闷。

   在罗清桢的自述中,他写的那篇文章,他最早是受到陈铁耕的影响,当时是1932年,陈铁耕去到他教书的松口中学,向他介绍了鲁迅提倡那种新兴的木刻运动。按罗清桢的说法,他说看了一本作品以后,黑白的简笔、锋利的刀触、粗劲的线条、严谨的构图,把他的心捉住了,而且非常激动。

    在陈铁耕的启发下,罗清桢用自制的工具,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创作出第一批50多件木刻版画作品,并从中挑选出比较满意的《上海黄浦滩头》、《挤兑》、《劳动节》等10件,拓印成册,套上《清桢木刻一集》的封面,寄往上海向鲁迅请教。

   当然作为第一集的十幅作品来说,是比较粗糙的。在这一批作品当中,鲁迅认为最好的是《挤兑》跟《装卸工人》,这两件他认为是最好的。但是也提出不足,比如说《挤兑》,他说银行看不到,比如说《装卸工人》,中间的荒草太多,天空同跟整幅作品不协调。

   鲁迅的复信激发起罗清桢对木刻版画艺术更加强烈的热爱与追求,从1933年起,罗清桢先后把自己和学生创作的作品寄送鲁迅,让时刻关注木刻的鲁迅十分高兴。在早期的版画家中,罗清桢算得上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另类,他一生都活动于梅州周边地区,所关注的题材也是普通民众。这一特点让鲁迅非常感兴趣,在连续两次的回信中,鲁迅就建议罗清桢从地方特色着手,选择汕头景物作为自己的生长地入画。

   因为当时兴宁还不出名,大概是鲁迅认为兴宁就在广东,粤东地区,汕头更出名,所以他写给别人的信里提到,他说罗清桢是汕头松江中学的教员,误认为他是汕头人,所以他对罗清桢提出要求,多表现地方色彩的风景。

   或许是错有错着,在鲁迅的引导下,罗清桢利用业余时间沿韩江往潮州、汕头考察。一路上,起伏的山峦,苍翠的林木,穿梭的船只,湍急的江流,无数的版画素材在罗清桢的脑子里酝酿形成。到了汕头,他干搬运,学装卸,体验码头工人的生活;他拜老乡,访同行,了解市井百态,一连创作了《韩江舟子》、《爸爸还在厂里》和《挣扎》等20多幅作品,汇编为《清桢木刻第二集》寄送鲁迅,受到鲁迅极大的肯定。

    比如说现在收进中学教材的经典作品,《逆水行舟》就是那段时间整理出来的。因为按照鲁迅讲,决不马虎下刀,所以对他的影响也很大。以后罗清桢创作的作品,像这幅《雾中行军》,即使是现在的版画家都难以创作,画都难画的内容,但他在版画里都能展现出来。

    1935年7月,罗清桢在鲁迅的引荐下到日本进修木刻,得到日本艺术家清水登之、伊藤廉的指点。学成归国后,罗清桢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鲁迅“绝不马虎下刀”的真谛,一改原来比较粗放的刀法,向精细严谨的画风发展。这一转变,使罗清桢不论是创作思想还是表现技法都出现一个飞跃。当“清桢木刻第三集”问世后,鲁迅不仅将其作品选送参加平津“全国木刻联合展览”,而且向国外推荐,受到苏联、德国评论家的关注和赞誉。从此,罗清桢在全国美术界奠定了版画大家的地位。

   鲁迅是被伟人毛泽东称赞为“斗士”的大文豪,一身正气为人敬仰。可以说没有鲁迅的指导和引荐,就没有罗清桢辉煌的艺术成就。那么,相交多年中,鲁迅给罗清桢还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影响呢?

   在最早的一批新兴版画家中,罗清桢无疑是受到鲁迅教导最多的人之一,在鲁迅的影响下,罗清桢以手中刻刀为笔,揭发社会的黑暗,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成为了具有进步思想的著名艺术家。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远在大埔的罗清桢悲痛万分,不仅创作了一幅数米高的鲁迅肖像,还把鲁迅的书信、手稿以及有关资料集中起来,组织百侯中学的参观师生举行展览会,激励师生学习鲁迅,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树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的信念。

   鲁迅先生去世后,他的夫人许广平准备出版鲁迅文集,其中一本鲁迅收信集,于是向全国征集鲁迅书信的时候,罗清桢听到消息后,是最先响应的,他将自己手中的三十多封信全部寄回给许广平,其中二十封信收录入《鲁迅书信集》。此外,鲁迅在与其它人交流的信件中,提到罗清桢的超过6处,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算是受鲁迅书信中得到教导最多的人之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大埔百侯中学任教的罗清桢把爱好美术的师生组织起来,成立了“百侯木刻研究会”,编辑出版《木刻阵地》杂志,带领师生走遍大埔城乡,到处书写抗日标语,拓印宣传画和国难地图。在百侯中学校长罗明的支持下,他还参加了饶和埔战工队,在闽粤边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期间,罗清桢创作了表现朱德总司令威严的《总动员》、团结抗日的雄壮队伍《出发》和中国军民英勇抗敌的《突击》,合称为“抗战三部曲”。

   清桢先生从教的中学,其校长罗明本身就是地下党员,所以他受共产党的影响比较大,思想比较激进,他的作品都是反映劳苦大众,反映前线抗日将士,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有人就笑他,如果多创作蒋总统的作品,那升官发财就不成问题。但罗清桢没有这样做,而是凭着自己的良心,创作有感而发的作品,所以说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十分难得。

   1939年春,罗清桢带领荒烟等几位艺术青年,经赣州、吉安到达赣北上高,在第十九集团军创办《战地真容》画刊,至1941年初就出版了30多期。其间,罗清桢先后完成《菜刀下的鬼子》、《敌后行》和《一个难童的故事》等十几组揭露日寇残暴、讴歌抗战军民英勇、反映老百姓深重灾难的连环画,有力地鼓舞着前线将士英勇杀敌、抗战到底的决心。

   罗清桢的艺术特点,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作品视野开阔、内涵丰富,刀法成熟,特别是他的构图相当多样化,不会重复,同时又具有地方特色,所以他的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如此大,这个因素十分关键。第二个特点就是十分关注社会,反映现实生活。在这一方面,他做得十分好。应该说,他的作品一直都是属于整个社会的,同时也是当时那个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抗日激情,引起了第十九集团军顽固派的迫害,将其软禁、审查。1942年春,罗清桢返回大埔百侯中学重执教鞭,但仍然受到反动当局迫供、拷打,导致内脏受伤。当年的秋天,因缺医少药,贫病交加,罗清桢在家中去世,年仅37岁。

   罗清桢从事艺术的一生是十分艰辛的,这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他对艺术的不懈追索却永远都值得后人去敬仰。虽然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创作了200多幅作品,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从中感受到他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人民大众赤诚的情怀。

 

   十年的创作,百年的精品,在早期的新兴版画家群体中,罗清桢无疑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木刻版画家之一。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兴宁本地的版画家群体得以不断的壮大和发展,罗映球、荒烟、王立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四十年代兴宁版画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