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775 作者: 老董搜集整理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5-10-10 |
勇冒风险为革命
在兴宁新陂镇上长岭村,有一位一贯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热心人,他多次冒着风险为革命办事,留下动人的故事,他就是爱国民主人士李文澜。
1911年,李文澜出生于上长岭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兴宁的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并残酷敲诈共产党人的家属。李文澜极为愤懑。其时,正在兴宁县立中学读书、参加革命地下组织的青年李戈仑(解放后兴宁首任县长),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李文澜闻讯后,心急如焚,忙找到李戈仑,从店中拿出一大笔钱给他去上海躲避,并鼓励他继续革命。后来,当他获悉李戈仑在上海被捕,判刑五年,囚在南京,李文澜又筹钱找人多方设法营救。
抗日战争期间,革命志士李戈仑、廖立民(解放后任省政协常委、广州外贸中心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罗亚辉(解放后任兴宁军管会主任、县委书记)在兴宁开展救亡运动时,李文澜深明大义热烈拥护、积极支持,十分希望他们能干出一番事业来,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大地。当得知他们遭国民党县党部下令搜捕时,李文澜立即筹划一大笔钱给他们到广州避难,前去陕北军政大学读书。对留在兴宁继续开展救亡活动的同志,有的躲在李文澜店里达数月之久,李文澜不但不嫌弃,而是冒着被封店、杀头的危险加以掩护,给他们吃宿、望风,关怀备至。
国共合作,抗日形势大好期间,李文澜在强烈的民族意识驱使下,主动集股办厂,把所得利润作为革命活动的经费。地下党组织常在他店里开会,实际成了党的联络站。他还购买了四支单响步枪,名为护厂,实是交给地下党使用。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国共合作时,李文澜爱憎分明,对留在兴宁和逃亡在外的革命者李楚、李凌云、李甦仁、李戈仑等给予经济支持,鼓励他们坚持革命,努力奋斗。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所需物资,尤其对药材、枪枝严加封锁。游击区同志通过秘密渠道要求李文澜购买药物弹药接济,他急革命之所急,欣然答应,毫不推辞。有一次,参加游击区的进步青年李仁康、李楚等被国民党保安部队俘获。他得知消息后,冒着极大风险派人去打听,多方疏通关系,花去四条半洋纱和一斤多黄金,把他们包括袁若方、杨明芳等解救出来。在国民党严密封锁新闻的日子里,李文澜又买了一台收音机,日间听商情,晚上听解放区的报导,遇有重要消息,立刻传递给游击区的同志,让他们马上写成传单或标语,连夜分派同志去散发、张贴。1948年,粤赣湘边纵队指示兴宁地下党负责人温华(兴宁解放后任县委组织部长)开展地下武装斗争,李文澜鼓励自己的儿子李仁彬参加武工队,并应游击队要求,给武工队献出二支德国造的驳壳枪和一支美制左轮,希望革命早日成功,老百姓早日翻身解放,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1949年5月,兴宁解放,当县临时工作委员会接管兴宁急须经费时,李文澜马上献出五条洋纱和一批稻谷,并促成县商会向各商号派借款项支持县工委开展工作。发行公债时,他也尽力认购。此后,他拥护土地改革,捐款抗美援朝。1954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李文澜的土布批发商行走在转型前列,业务归国营掌握。其时,他以切身的体会,向工商界宣传公私合营的优越性和党的“利用、限制、改造”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并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全县工商业界顺利完成公私合营这个历史性的改造。李文澜在连续五届的政协副主席岗位上,不管严寒酷暑,坚持上班,勤勤恳恳,对党的政策积极宣传,坚决照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上连党政,下连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李文澜先生,解放前是个商人,是一位无党派人士。民族仇,家国恨,造就了他热爱祖国,反帝反封建、反黑暗、反独裁,追求人民民主,追求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一腔热诚,形成了他跟着中国共产党,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的忠心。人们赞美他是“红色资本家”,积极参政议政的兴宁“李鼎铭先生”。1981年,享年70岁的李文澜不幸逝世,时任广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潘佛章教授得知噩耗后,悲痛惋惜,对李文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的贡献,感慨万千,题写了挽联:
同情革命,支持革命,掩护革命同志,此功非小
关心家乡,热爱家乡,参加家乡建设,其志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