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459 发布时间:2017-09-10 |
|
●特约记者 钟思婷 黄佑鹏 在绝大部分人想象中,干护工特别是老年人护工这一行的,都会是比较壮实而且无需照顾家人的人。但在兴宁城区的兴福养老院里,却有一个年过花甲、身体瘦弱还带着瘫痪老公的护工。她,就是刘进英。 “连夜雨”几乎摧毁这个家 “唉!见过命苦的,没见过这样命苦的。”在见到刘进英之前,笔者先接触到了兴宁市黄陂镇后山村村干部石杰明,听他描述了刘进英的家庭状况。19岁的时候,刘进英从偏远的罗岗镇一个山村嫁到了另一个偏远山村黄陂镇后山村,丈夫是比她大两岁的石运泉,不久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因为夫妻俩都没多少文化,就靠种地和在村里帮人做零工维持生计,日子十分艰辛。“日子辛苦也就算了,以前大家都这样过来的。两个儿子和家婆先后死了,老公又瘫痪,这才是致命的。” 石杰明伤感地说。 “屋漏又遭连夜雨”是刘进英家的真实写照。15年前,刘进英的小儿子因故死去,原本就十分艰辛的家庭遭受了第一场“雨”;10多年前,她的家婆去世,虽然是老人自然离世,但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不小的打击。生活愈加艰难,而丈夫由于年轻时苦力活干得多,加上背部骨增生,整个背部逐渐弯曲。“虽然大儿子干点苦力活能帮补一下家用,但我们逐渐老了,更主要的是村里连背肥料、挖土方的活都没得干了。”刘进英开始感觉到苦日子还在后头。 2014年,刘进英家遭受了又一场“大雨”,她的大儿子因为在劳作中不幸中暑身亡。或许是遭受打击,前几年还可以在家务农、上山挖草药到圩镇卖的丈夫石运泉,背部已经重度弯曲腿脚又十分不便,到去年已经是无法下地行走,连日常自理能力都失去了。这个时候,刘进英的家,事实上已经是残破不堪。 拼命做工“尽量不麻烦人” 刘进英明白,尽管遭受了一次次沉重的打击,日子还是要过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的苦力活基本没得干了,况且夫妻俩也老得基本没法干了,刘进英想到了进城打工。“几年前就开始做护工了。什么都不会做,就只有做这行了,这还是当年照顾生病的家婆留下来的唯一‘本事’,所以对老人也不会排斥。”刘进英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 原来,刘进英在她的大儿子离世后,便开始在兴宁城里的养老院做护工,先后已经在三间养老院做过护工,现在的兴福养老院已经是刘进英工作的第三家养老院了。 瘫痪的老公怎么办?刘进英思来想去,只有带在身边与其他老人一并照顾。于是她在去年底尝试着向养老院老板讲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马上得到了老板的同意。“虽说养老院不是慈善机构,但是毕竟是做善事,看到她两公婆感情不错,况且我这里也需要人手,伸手帮一下也是应该的。”养老院吴老板表示,为了让刘进英有时间照顾丈夫,他将一些脾气比较好的老人尽量安排给刘进英照料。 现在,刘进英夫妻俩吃住在养老院,而她则是一边做护工照顾进院的老人,一边照顾自己瘫痪的丈夫。“老板十分善良,对我们十分好。我的工作是照顾10多个老人,1000多块钱工资,主要是给老公和自己买一些药。自己还能干点活挣点钱,尽量不麻烦人。”刘进英说。 最大愿望是“让他站起来” “正好也要给他抹身了”,征得刘进英同意后,笔者在兴福养老院见到了她的丈夫石运泉。一进房间,刘进英就开始倒热水,整理床褥,吃力地帮助石运泉翻身。刘进英担心丈夫久坐易生疮,就每天帮丈夫擦两三次身,由于丈夫不能行走,身材又比较高大,养老院的同事们时不时会来帮忙。 半躺在床的石运泉嘀咕着:“十分拖累,难为老婆子了。”刘进英一声不吭,继续为他搓背。 不久,刘进英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将石运泉抬上轮椅推到养老院院子里,石运泉明显比在房间时精神了很多。刘进英说,他最高级的享受是偶尔还可以“蹭”一下养老院的轮椅,推着在养老院院子里转转,“村里面很关心,说正在争取申请一张轮椅给他专用”。 “能照顾就尽量给予最大的照顾。”村干部石杰明证实了刘进英的话,村里已帮助刘进英家庭申请了低保,同时还将其列入了精准扶贫对象。在后山村家里,石运泉刘进英夫妇只有几间砖瓦房,还是父辈手里建成留下的。随着采访的深入,笔者还得知今年65岁的刘进英自己身体也不好,前段时间感染了肺炎,好心的村干部将其载回黄陂圩镇看病,主要是刘进英想省下一点医药费。 “没什么求的了,就希望他能早点站起来。”这是刘进英最大的愿望。“今天过好了才会有明天”。当笔者问及今后怎么办时,刘进英说了这样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