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扶贫扶志扶信心 输血造血更活血
梅州兴宁市举全市之力推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至今年底贫困人口脱贫率将达98%以上
浏览次数:114  作者: 宣传股    发布时间:2019-12-19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的扶贫工作队进驻兴宁径南镇宝山村后,帮助村民发展茶产业。

图为宝山村茶田。(受访者供图)

 

扶贫干部与兴宁种粮大户一同查看粮食收成。(受访者供图)

 

今年雨水少,迎来冬蜜丰收年,贫困户叶仕元看着蜂巢喜开颜。(受访者供图)

 

    “每次看到蓝常委、农组长和杨书记跑十几公里山间小路亲自帮我运输蜂蜜,我就感到无以为报,只能尽力把养蜂事业发展好。”听说扶贫工作队要来家里看望,叶仕元提前剥好柚子,把果盘摆得满满当当。他满脸笑容,右手举着传音器对着喉咙,左手招呼客人进屋。曾经因为喉癌负债累累的他,在广州市天河区司法局扶贫驻村工作组(队)的帮扶下,不仅重操旧业,重新过上好日子,还带动村里其他贫困户养蜂。

    

    “扶贫,到底扶脉个(客家话扶什么)?”兴宁扶贫工作部门及广州市天河区扶贫工作组(队)进村入户时,村民的问题如今有了答案。扶贫扶经济,更是扶志、扶智、扶心。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兴宁市以农民持续增收脱贫奔康为主线,着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支持贫困人员就业创业,从输血向造血、活血转变。     

 

     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累计筹集各类帮扶资金5.73亿元,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4.905亿元,共实施村户帮扶项目84466个,至今年底全市贫困人口脱贫率将达98%以上。    

 

 

▷产业扶贫◁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形成特色产业扶贫格局     

   

    进入兴宁市径南镇宝山村,一路茶山环绕。正值冬季茶园管理的关键时期,阶梯式层层环绕的茶田里,农户们正忙碌进行着茶园修剪、施肥、防虫等冬季管护工作。径南镇是种茶专业镇,种茶历史可上溯至宋代。前些年,因为缺乏深加工技术、品牌效应、销售渠道,茶农们只能把刚摘下来的茶青成批卖给外来商贩,每斤茶青收入10至11元一斤。    

   

    新一轮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的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全面了解了宝山村的情况,2016年率先从产业基础比较好的茶叶加工抓起。一方面鼓励贫困户种植茶树,另一方面筹集资金建设茶叶色选中心,并配套扶持村集体经济,建成经济联社茶叶加工厂。     

   

    帮扶建设的茶叶色选加工中心引进了全国领先的数控色选设备,生产的茶叶也有了统一的品牌——“绿宝峰”茶叶系列品牌商标。基本形成茶叶种植、加工、色选、包装、销售完整产业链。村民们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宝山村现有茶叶种植面积超过400亩,十多户贫困户加入到宝峰茶叶专业合作社,共享茶叶种植、管理技术和品牌溢价价值。

 

 

    “贫困户入股到合作社有分红。村里有劳力的贫困户都种茶,由合作社收购,以‘绿宝峰’的品牌拿到市场上卖。”贫困户杜丽珍说,她种植4、5亩茶田,同时还租了别人的地方养鸡。“4年后,四五亩茶田可以摘3000斤茶青,按照现在的价钱来算,一年就有3万元收入。”     

 

    兴宁市共有455个行政村、4503个村民小组,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贫困人口11335户、28134人。58个省定相对贫困村中,中直、省直单位帮扶8个贫困村,广州市直单位帮扶9个贫困村,广州市天河区帮扶35个贫困村,梅州市直单位帮扶6个贫困村。     

 

    在产业帮扶过程中,兴宁市充分发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光伏产业”“旅游扶贫”等扶贫模式,带动有劳力的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     

 

    “像宝山村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带动整村推进,使贫困户与其他农户共同致富。”兴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军辉说,在针对贫困村脱贫工作上,兴宁市要求每个贫困村要新增1到2个农业特色产业,整村推动,使全村的老百姓共同奔康致富。     

 

    在加强贫困村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兴宁市还积极依据市场规律,谋划新兴产业扶贫。上月中旬,经广东省农业厅推荐,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携新农汇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项目参与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该基地采用“政府引导支持、企业自主联盟、市场驱动,企业运作”的模式发展运营。基地和兴宁507名贫困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带动他们发展肉鸽养殖行业,2017年和2018年度金绿公司返还贫困农户收益52.13万元,户产业项目收益达6300元以上。     

 

    “传统产业巩固基础,新兴产业助推发展势头。”何军辉说,通过带贫模式,使分散的小生产对接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了产业扶贫质量效益。截至目前,兴宁市形成了东部茶叶蔬菜、北部油茶灵芝、南部无花果蜜雪梨、中部乳鸽养殖的产业扶贫格局,创建了“陈小鸽”“梅一客”“绿宝峰”“石岭情”等产业扶贫品牌。     

 

 

▷消费扶贫◁     展销活动+报价收购     带动农户直接增收     

 

    11月15日至18日,广州市中轴线天河南步行街人潮涌动,“扶真贫、真扶贫、消费扶贫你我行”广州市天河区帮扶兴宁市农特产品展销会在此举行。展销会由天河区农业农村局、兴宁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天河区驻兴宁工作组(队)承办。 30家兴宁本地企业参加了展销会。现场各摊点的展销产品琳琅满目,客家丝苗米(农家米)、客家山茶、客家油茶、客家娘酒、客家土鸡(肉鸽)、客家土蜂蜜等。4天展销共成交400万元。     

 

    现场有个摊点尤为引人注目。一张广告牌摆在摊点前,上面写着:“老叶的承诺:不喂糖、0添加,各项指标检测合格,假一赔三!”摊位上摆着包装“老土”的各式各样蜂蜜。前来品尝消费者络绎不绝。     

 

    “广州市天河区扶贫工作组带去展销会的300多斤蜂蜜销售一空,还有许多没买到的通过微信向我购买。”广告牌上写着从蜂巢中挖出蜂蜜的老叶叶仕元是黄陂镇大二村的贫困户。“这张广告牌也是工作组的人帮我设计的。”叶仕元乐呵呵地说。   

  

    54岁的叶仕元因患喉癌,手术切除后,不能说话,只能依靠震动传音器勉强与人交流。治疗喉癌花去几十万元,低价贱卖20多只蜂箱和无数蜜蜂后,还欠下外债15万元,叶仕元30多岁的女儿有智力上的残疾,需要人照顾,一家人生活跌入谷底……     

 

    2016年,天河区扶贫工作组在走村入户时了解到叶仕元家的情况,知道叶仕元有养蜂技术,于是申请扶贫资金购买了23个蜜蜂箱给他。叶仕元细心打理,首年收入便达3万多元;第二年,扶贫组又帮他再购20个蜂箱,同时,还在村里引进养龟项目,叶仕元跟着养了400只龟。通过帮扶,2018年叶仕元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88.86元。   

  

    重新获得生存的希望,叶仕元主动扩大生产,2019年上半年自购蜜蜂150箱,家庭养殖规模达到300余箱,预计年收入单养蜂一项可达到4万余元。同时,他还不忘帮助带动其他贫困户发展生产,村内4户有意愿发展养蜂产业的有劳力贫困户在他的带领下,也主动投入200余箱蜂发展养蜂产业,由他进行技术指导。

    

    “在最无望的时候,是扶贫工作组拉了我一把,他们不是直接把钱给我,而是购买了蜜蜂箱,让我靠自己的技能赚钱脱贫。”虽然他吐字不清,表达困难,但嘴角始终挂着笑容。 

  

    叶仕元说,除了带着他的蜂蜜产品参加展销会等,扶贫工作组还时常自发帮他吆喝,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他们为了帮我销售蜂蜜,想了许多办法,又是帮我设计包装,又是教我网上销售,还帮我打造品牌。”     

 

    叶仕元并非受益贫困户个例。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广州驻兴宁扶贫工作组积极牵线搭桥,邀请广州市肉菜市场协会共同探讨产销对接模式,走农产品“精品化”路线,采取“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的销售模式。今年6月至10月,广州金点物业管理公司两次到兴宁进村购买蜂蜜共计2000斤,贫困户直接增收6万多元。     

 

    利用本地传统优势,兴宁市组织电商扶贫产销对接活动9场次,成交额122.8万元。全年共完成农村电商扶贫培训513人次(其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9人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创业244人,带动增收96.1万元。     

 

    依托农业(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实体店,兴宁市鼓励企业定点保价收购农户产品,签订产供销合同。例如,广东梅一客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电商平台、5间线下实体门店及2个蔬菜瓜果种植基地,积极对接各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向9个村的农户收购土鸡蛋、沙田柚、红薯、蔬菜等产品,辐射带动贫困户500多户,公司每年消费扶贫成交额约2000万元。     

 

 

▷就业帮扶◁     开拓岗位+技能培训     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多亏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我们家才能过上好日子。不然,像我这样的家庭,负担这么大,如何能摆脱贫困。”提起扶贫干部,罗运才眼里尽是感激。56岁的罗运才是兴宁市刁坊镇河塘岭村人,他本人体弱多病,夫妻二人在家务农,大儿子身体先天一级残疾,没有自理能力,常年需要照顾。母亲年近90岁,还有个弟弟罗荣才也有身体和智力双重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有老有残,家庭只靠小儿子务工收入和养点鸡鸭鹅补贴家用,生活很困难。     

 

    2016年,广州市天河区发改局作为帮扶单位,与属地镇村干部一起,结合罗运才家庭实际,与他共同制定可行的帮扶计划。扶贫工作组为他的母亲申请低保,为他的大儿子、弟弟申请低保和残疾人补贴,推荐他的小儿子到珠三角外出打工,帮助其利用扶贫资金入股水电站,获得分红,年人均收入由帮扶前的3789元增加到18500元。   

 

    看到罗运才肯吃苦耐劳,帮扶干部为他申请生产补助资金,解决他资金困难的问题,鼓励他走规模化养殖的道路。有了政府扶持,罗运才利用废弃的老屋建成鸭舍,房前屋后大片山林、池塘,购入鸭苗和鹅苗进行放养,从最初的三五百只,逐渐扩大规模。到2019年,他年养鸭1900多只,养鹅2560只,仅养殖一项,就增加收入4万元。     

 

    罗运才善于开动脑筋,勤于学习,镇村组织的技术培训,他积极参加,认真听讲。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他在疫病防控方面做得越来越好,鸭鹅的存活率达到90%以上。通过养殖上下游的接触,他积累了客户资源,靠着诚信经营,餐馆、市场批发商争着向他订货,养殖的鸭、鹅不愁销路。今年他又购买了2台孵化机,自己养鸭产蛋,自己孵化,实现了产业链的扩展,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实现稳步脱贫,罗运才说这是此前他不敢想的事情。“从一个没有技能,生活无望的人,通过政府的资金帮扶,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一点点获得养殖技能,如今生意这么红火,真让人意想不到啊。”     

 

    兴宁市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贫困劳力参加各种提升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劳力到珠三角、本地企业务工,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2019年,兴宁各镇(街)、市人社部门共举办农技培训19期,培训822人次;转移就业培训26期,培训1043人次,推荐或转移就业384人。同时,兴宁市积极实施“客家菜师傅”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带动贫困劳动力参与餐饮服务,实现增收脱贫。积极开拓就业岗位,创办“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吸纳贫困劳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之路仍需奋力。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兴宁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剩下的都是一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目前,兴宁市仍有部分贫困户因家庭劳力弱或家庭成员患病,实现稳定脱贫的难度较大。58个相对贫困村中,仍有4个相对贫困村的集中供水问题尚未得到完全有效解决。   

 

    接下来,兴宁市将大力推行“四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产品变商品),统筹闲置土地发展特色农业,辐射带动建设一批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村,提升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

 

    “在就业扶贫工作上,我们将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对难以外出就业的就业困难劳动力托底安置,多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何军辉说,兴宁还将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劳务协作,对可外出务工且有培训意愿的,按需求组织参加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促进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

 

(来源: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