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齐昌印迹丨革命燃星火 丹心映齐昌
浏览次数:88  作者: 宣传股    发布时间:2021-03-18  

开栏语

时间奔腾向前,回首风华百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过去,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也深刻改变了兴宁人民的前途与命运。

百年回眸,正道沧桑;高峰遥看,路在脚下。兴宁市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是拥有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即日起,本版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齐昌印迹”系列报道,追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镌刻在齐昌大地的红色印迹,探寻红色精神密码,传承红色基因,将其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早春三月,万象更新,春日暖阳透过枝叶的间隙,在充满年代感的建筑物上洒下斑驳摇曳的光点。位于兴宁市中山1路的兴宁市人民政府,隐于老城区中,显得格外低调。95年前的春天,就在这大院内的宜楼,中共兴宁县第一个党小组成立,同年8月,中共兴宁支部成立,隶属中共梅县特别支部领导。

自此,宜楼成为兴宁党组织新的起点,兴宁革命事业揭开了新篇章。

播撒种子 两次东征带雨来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25年3月,兴宁县政府宜楼前格外热闹,兴宁人民用联欢大会的形式热情地欢迎特殊的“客人”——东征军的到来。

宜楼是东征时期周恩来居住地和中共兴宁县党小组成立遗址。(中共兴宁市委党史研究室 供图)

 

原来,1925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东革命政府举行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3月19日,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带领着黄埔军校教导团和学生军3000多人进抵兴宁。在兴宁人民全力支持下,教导团和学生军激战两天,趁夜冒雨攻城,击败了陈炯明“救粤军”总指挥林虎部万余人,使得其仓惶向县东北方向的闽赣交界处逃窜。

此战俘虏敌军官60余人,毙其团长1人,俘虏营长5人,击毙营连长数人,俘敌3000多人,缴获火炮9门、枪3000余支、子弹数百万发、军用物资一大批,史称“兴宁大捷”。同年10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二次东征,再次挺进兴宁。

两次东征带雨来。“这两次东征为兴宁革命留下骨干、播下种子,为兴宁后来成为中央苏区县打下良好基础。”中共兴宁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说。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率部在兴宁战斗和生活了20多天,对兴宁的革命斗争给予了具体指导和帮助。

“不怕死,不拉夫,不筹饷,不住民房”,黄埔教导团和学生军每个人的胸章上都写着这样一句口号,而他们也在用自身的举动践行着这优良传统和行动准则。这样的言行,不仅是打胜仗的良好基础,更是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赞扬。据1925年3月27日广州《商报》记载:“学生军之受人欢迎,初不在战功卓著,而其纪律,亦有足令人起敬者……军行所至,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老妪妇孺,喜而挤观,鸡犬不惊,商市如堵。入夜无公家空房,则扎营露宿,东江父老,谓民国以来,仅此次所见,乃是真正革命军,真正卫国保民的革命军。”

“他们在兴宁不仅打出了军威,更是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性、纪律性。”据中共兴宁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介绍,周恩来在兴期间,还亲自在两海会馆召集卢惊涛、赖颂祺、曾汉屏等人参加农运骨干座谈会,对兴宁农运工作作了重要指示。这些指示对兴宁的革命斗争和农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此外,周恩来还派出一批政治部工作人员深入到农村、圩镇、学校去做社会调查,了解兴宁社会各界的政治经济状况,发表演讲,宣传革命,极大地激发了兴宁民众改变现状的热情。

就这样,兴宁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点亮火光 第一个党组织成立

在东征军到来之前,兴宁就已经埋下了点燃火种的“引线”。

受到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影响,兴宁的农民运动得到较好的发展。渴望革新社会热情如同一把干柴,一经点燃,就会燃起熊熊烈火。为了适应这一形势需要,从1924年开始,上级党组织便先后派遣了一批共产党员到兴宁领导和组织农民运动。

1924年, 卢惊涛、赖颂祺两位共产党员、潮梅农运特派员,回到兴宁开展工作,选择两海会馆作会址,成立了“兴宁县农民运动筹备委员会”,揭开了兴宁农民运动的序幕。

两海会馆内的陈列室展示了东征军在兴宁的革命足迹。 (钟幸钰 摄)

1925年4月,被委任为工运特派员的曾不凡也回到兴宁领导开展兴宁工人运动。9月,全县成立10多个基层工会,并正式成立兴宁县总工会,曾不凡任总工会主席。在这期间,随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到达兴宁的陈锦华也被留在兴宁开展领导农民运动。经陈锦华等人的广泛发动,全县农会组织很快由平原地区发展到山区。

1925年,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的蓝胜青受东征军革命精神的鼓舞,加入了梅县学生开展的学生运动。随后在共产党人张维的倡导下,蓝胜青等几十位兴宁籍的学生成立“兴宁留梅学会”。他们利用这一组织向群众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思想,打倒土豪劣绅。

蓝胜青、冯宪章等还以旅梅同学身份回兴,与县立中学学生黄集发、谭淦等联合在兴城、叶塘等地出演白话剧,办《宁声周报》,宣传共产主义。寒假以后,蓝胜青受党的派遣回兴宁与卢惊涛、赖颂祺一起开展革命活动。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1926年春,兴宁县第一个党小组在县政府宜楼成立,蓝胜青任党小组长,成员有卢惊涛、赖颂祺、陈锦华、曾不凡。由此,兴宁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崭新阶段。

为什么是宜楼?

1925年,中共梅县特别支部派古柏、肖向荣为联络员到兴宁,做好党组织发展工作。经过认真调查,肖向荣等人初步确定把中共兴宁县第一个党小组设在县政府宜楼。

因为,宜楼与革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原来,宜楼门两旁有新学创始人肖惠长题书:“宜雨宜晴聘怀游;楼南楼北休啸行。”楼后侧有张学龄(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纪念亭。东征军在兴宁逗留期间,周恩来等曾在此留宿20多天,推动了兴宁农工运动的发展。东征军第二次攻克兴宁时,也曾在此举行盛大的军民联欢会。

党小组成立地点初步定下来后,肖向荣加大了对兴宁革命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扩大了党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党小组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中共兴宁县第一个党小组成立后的同年8月,改为中共兴宁支部,隶属中共梅县特别支部领导。12月,改称为兴宁特别支部。

在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时期,宜楼成为中共兴宁党组织的领导和活动中心。在敌强我弱的残酷环境中,它见证了兴宁党组织从弱小到发展壮大、最终星火燎原到整个兴宁的曲折历程。

经过历史变迁,“宜楼”早已不复存在,但它所经历的岁月记忆仍是兴宁党组织发展、成长的见证,仍是激励广大党员前行的力量。

星火燎原 红色薪火永相传

“文庙春秋,诗书礼乐传万世;杏坛桃李,仁义智勇耀九州。”学宫,古称文庙,民国以后改称孔庙。

在城市的一片喧嚣繁华中,静静地隐于兴民中学校园内的兴宁学宫,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继承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兴宁学宫以及它的“继承者”兴民中学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

位于兴民中学内的兴宁学宫。 (钟幸钰 摄)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萧惠长、罗幼山、何子渊等人在兴宁学宫创办了兴民学堂,爱国志士丘逢甲担任学校首任校长,开创了兴宁新学的先河。清宣统元年(1909),兴宁官立公学堂迁入兴宁学宫。兴宁学宫自始成为兴宁新学,乃至梅州地区新学的策源地之一。

到了20世纪20年代,兴民中学、县立中学和高级中学三校合一为兴宁一中,学校设在学宫内。其间,周恩来率领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胜利攻占兴宁县城后,大成殿便成为周恩来宣传革命真理的讲坛。学宫对研究兴宁近现代教育史和革命史都具有重大价值。1956年,兴宁一中迁至青眼塘后,兴宁学宫复办兴民中学。

“革命精神始终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为了留住那一段辉煌历史,我们在学宫两侧立了校史室,把兴民中学的革命故事、红色故事陈列上墙。”兴民中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们也正在谋划如何更好地活化利用好学宫。”

时间回荡历史足音,时间印刻前进足印。为铭记先辈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先辈的坚韧品质、永不磨灭的苏区精神,激励后人奋勇前行。如今,坐落在宁江河畔的两海会馆不仅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东征军兴宁历史展览馆、梅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可以说,两海会馆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革命历史、了解红色兴宁的重要场所。

会馆坐西向东,占地1000多平方米。转角踏进外大门,抬眼便能看到“兴宁大捷”的雕塑,从正门进去,庭院纵向重叠排列,正殿左右翼以回廊,形成对称四合院布局,馆内展示了“东征军在兴宁”“周恩来在兴宁”和“潮汕人在兴宁”的史实。

中共兴宁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介绍,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兴宁人民作出了重大牺牲,先后有蓝胜青、刘光夏、陈锦华、罗屏汉、蔡梅祥五位县委书记壮烈牺牲,有名字记载的烈士就有670多位。“目前兴宁市入选《广东省革命遗址大博览》一书中的革命遗址有72处,但我们2019年普查的革命遗址有100多处。”中共兴宁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说。

一座座革命遗迹被挖掘,一座座烈士故居被修缮……近年来,兴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对革命遗址修缮和保护力度,积极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将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结合起来,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内生动力。

如今,在齐昌大地,一个个尘封的红色记忆正不断被唤醒……

记者手记

在党史教育中汲取力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从农民运动到第一个党组织成立到大革命时期到现在,兴宁的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化解危机、突破险境、抓住机遇、走向胜利的历史,是无数青年志士、党员干部秉承着执着的理想信念实现的。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今时今日,蓝胜青、刘光夏、罗屏汉、卢惊涛、赖颂祺、曾不凡等革命英烈的名字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更值得我们世代传承。

追忆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就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历史是无言的,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去学习、了解它们,而最直观的便是红色革命遗址,用好用活革命遗址,红色文物是长远之路,如何在身临其境中感悟历久弥新的兴宁红色精神是我们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乃至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信念,没有精神支柱。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更要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红色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