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三 代 赈 灾
浏览次数:748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2-04  

  大刘屋,位于兴宁市兴田街道一联村。始建于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开基祖刘钦若从本市叶塘镇学塘岭迁入。坐北向南,为三堂二围龙转四角楼屋,分布面积58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729平方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先后赐予金匾。

 

 

  古朴典雅的大刘屋,屹立在兴田街道一联村的田野村落之间,门前禾坪宽阔,池塘波光粼粼,景色优美诱人。屋内肃穆幽静,散发着一缕缕浓烈的文化气息。宽旷的中厅,“奉天承运”、“恩荣”、“高义泽人”、“义风继美”、“功比郑渠”、“齿德并茂”等多块牌匾悬于高处,还有一块用汉满两种文字雕刻镏金的“奉天敕命”牌匾闪烁光彩,在这些牌匾中蕴藏着屋主三代赈灾的感人故事。

 

  明朝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间,开基祖刘钦若,由兴宁叶塘学塘岭移居管岭(现一联村境内),开始建造大围屋。他带领族人省吃俭用,不辞辛劳,搬地挖沟,填土筑墙。终于建造起三堂四横四角一围龙的大刘屋。

 

  刘钦若曾任库监侯选州同,为人乐善好施,赈饥解渴,修桥铺路,办学育才。他为了发展家业,外出经商,奋力拼搏,艰苦创业,终于积蓄了一大笔钱财,买田置店,除购买附近的田地外,还在叶塘、坭陂等地购买了不少田产,分别租给别人耕种。每到夏秋两季,那些租种田地的人便源源不断把稻谷送来。据说一年到晚,用三架风车风谷都风不完。

 

  稻谷多了,刘钦若便经营起卖谷的生意,每年都把稻谷运到兴城宁江河畔,雇了10多条船从水路运往饶平、潮州一带销售。清朝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刘钦若把稻谷运到饶平、潮汕等地后,恰逢当地闹饥荒,民不聊生,刘钦若见当地人们遭受挨饿之苦,心中顿生怜悯之情,便与当地官员商量,决定将准备出卖的1000石谷(每石约120斤)约12万斤,全部捐献给当地人们度过灾荒。这件事在当地震动很大,当地官府便将此事上奏朝廷。康熙皇帝听后,非常高兴,叫惠州府赠给 “高义泽人”牌匾一块, 赐给内外穿花、双龙吐珠、中间写有“恩荣”二字的牌匾,此事在兴宁广为传扬。

 

  时光飞逝,岁月匆匆,不觉间又过了10多年。到了清朝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当时,刘钦若的次子刘东启(由禀生捐贡截选训导加捐敕封儒林郎),接替父亲到饶平、潮汕等地销售稻谷,又恰逢当地受灾闹饥荒,到处一派冷落萧条的景象,哀声遍野。刘东启见到这种景象,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时,他想起先父10多年前赈灾的感人行为,便决心以父亲为榜样,自作主张将自家的稻谷600石捐给当地群众,用以赈灾。捐完稻谷后,他心里仍很不踏实,因为事先没有跟父亲商量过,怕父亲责怪,回到兴宁后仍不敢回家而留在城内。刘钦若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派人去把刘东启找回来,满脸笑容地表扬儿子。但当他听到儿子仅捐了600石,觉得捐的稻谷还不够,于是召集胞侄刘嵘、刘嶂、刘峣、刘峰交谈,动员每人各捐100石,合计共400石又运到饶平、潮州去赈救灾民,这次共计捐谷1000石。这件事后,当地官员又上奏朝廷,雍正皇帝听后,非常高兴,又赠匾表彰他们捐谷赈灾的高风义举。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时间又过去20多年。到了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刘东启的儿子刘峒(由庠贡捐封儒林郎州同)管理着家业,在饶平、潮汕一带卖谷。这时又恰逢当地闹灾荒,百姓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受到祖父和父亲教诲和良好家风熏陶的刘峒,更是萌发出扶难救灾的爱心和深情,毅然又捐献1000石稻谷赈灾。这件事被乾隆皇帝知道后,于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赐给一幅刻有汉满两种文字记载感人事迹的牌匾和镏金“义风继美”的牌匾,表彰他们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自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至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再到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这35年间,刘钦若祖孙三代为赈救灾民,捐出了3000石谷,合计36万斤,他们父子三人的功德均载入县志,世代流芳,激励着后一辈人们为社会多作贡献。

 

                                                    (刘乐群、范远达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