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982 发布时间:2015-09-22 |
长兴围(俗称花螺墩),位于兴宁市宁新街道大圳村花螺墩,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三世九章公创建。坐北向南,三堂六横三围围龙屋。屋左右两旁有六口水塘相拥,共23亩,俗称“船形屋”。分布面积153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6533平方米。
“花螺墩”传奇
兴宁宁新街道大圳村的田野间,屹立着一座独具客家建筑特色的围龙屋,整座屋宇规模宏大,门前有一个宽阔的禾坪和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池塘,塘水清碧,波光粼粼,把屋宇映衬得格外秀美。这座始建于1635年的围龙屋,尽管历经376年的风雨沧桑,依然非常完整,散发出古朴的神韵。它的屋名叫“长兴围”,但是不少人却习惯地称它为“花螺墩”围龙屋。
花螺墩这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这里面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据传,七百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原始的沙洲沼泽地,是春草秋芦生长的地方,也是水鸟野鹤聚集之处。当时,周围野草茫茫,遍布湖池,芦苇拂动,鸟鹤盘旋,呈现荒凉萧条的景象。后来,罗氏祖先从外地来到此处,见到这种景况并没有退缩,而是挺身向前,营居垦荒,不辞辛劳,排水填洼,挖塘筑沟,建起围龙屋,长年累月,洒下滴滴汗水,终于改造出大片良田,挖掘出几处淡水湖群,种稻养鱼,很快把荒地变成鱼米之乡,成为一片沃土。
罗氏祖先带领着族人辛苦奋战,在围屋的周围挖了不少水塘,共有六口相拥,面积达23亩之多。在这些池塘中,要数屋右边的那口池塘最大,约有10亩宽阔,村里人叫它大湖,又称大塘。然而,在这口大塘中间,留下了一个独特的景观,那就是在塘中间浮起一个圆型的大土墩,直径约7米,土墩上长满杂草,草中间又生长着一棵蚊子树,树干粗壮,郁郁葱葱,据说已有几百年的树龄,不知是当年祖辈在挖塘时有意留下来的还是别的原因,在池塘中间屹立着,格外耀眼,远看恰似摆放在水中的盆景,它独树一帜,生机勃勃,随着水波的荡漾,更有另一番景致。
从此,村里的人便常到塘里游泳,摸鱼捉塘虱。有一天,摸鱼的人到大土墩周围摸到一把石螺,拿过来一看,觉得格外不同,石螺的色彩奇特,呈现花斑色,五彩斑斓。人们发现这独特的石螺,非常惊奇,不知是谁说了句这花螺真好看。那时这个大土墩没有名称,有人便说这个土墩就叫花螺墩。于是, 一传十,十传百,花螺墩的名字便传开了,久而久之这个地方也称之为花螺墩了,长兴围也称为花螺墩围龙屋。
该屋人才辈出,知名人物有旅港乡贤、香港嘉应商会永远荣誉会长、原广东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罗焕昌;旅港企业家、香港嘉应商会永远荣誉会长罗新文;旅港企业家、香港嘉应商会副会长罗港柟;旅港企业家罗平浪等。
打 赌
花螺墩建屋时流传着一个打赌的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罗氏先祖九章公来到大圳村落居后,满怀抱负,要在这里繁衍生息,培育后代。他带领家人艰苦奋斗,垦荒种田,不辞辛劳,终于有了一点积蓄,便开始筹划建屋的事。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都有房屋居住,便准备建造一座面积较大的围龙屋。他带领家人自己打泥砖砌房。为了使泥砖更有韧性,晒干后较为坚硬,便挖来本地的黄泥,用牛和人力用劲踩踏,终于打出了一大批泥砖。等一切就绪后,便请来泥水、木工师傅开始建房。过去建房,都是先从上、中、下厅建起,等厅子建好后,再建左右两侧和后面的住房杂间。他们设计房屋的架势很大,厅子的面积较为宽阔,引起不少人的议论。
一天,有一位挑着箩担的小商贩在此经过,也停下来观看。这位小商贩是经常从兴宁县城挑着咸鱼到永和圩去卖,因为要经过花螺墩,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当看到这里建的房子规模那么大,心里有点不解。他知道,花螺墩人比较穷,怎么一下子要建这么大的房屋,是不是有点不自量力,便对该屋的人说:“你们也能建那么大的房子?”听到这话,花螺墩人心里很不好受,反口问道:“你不相信我们有这本事?”小商贩摇摇头说:“我不相信!”花螺墩的祖辈理直气壮地说:“你别门缝里看人,把我们看扁!告诉你,要是我们把这大屋建起来,你说该怎么样?”小商贩不以为然地说:“好,那我们打个赌。”花螺墩人说:“这赌怎么打?”小商贩神气十足地说:“要是你们把大屋建起来,以后我的咸鱼都剁了头来卖!”“真的?”花螺墩人说。“当然啰,我说话算数!”小商贩更加狂妄地说。“好,我们就这么定!”
俗话说,“人怕人打落(讥讽),火怕人挑(烧)着”。自从跟小商贩打赌后,花螺墩人更是憋着一肚子的气,鼓足浑身的劲,起早摸黑,披星戴月,日夜奋战,忙得不可开交。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终于把上、中、下厅建了起来,架势很大。
这天,那位小商贩又经过这里,看到新建起的房屋不由吃了一惊,满脸通红,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再也不敢吱声。这时,旁边走来花螺墩人,拦住小商贩说:“今天又去卖咸鱼啦,走,我们去屋里参观参观。”“这……”小商贩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只是支支吾吾想应付过去。
花螺墩人走上前,掀开箩担的盖子,故意地说:“这咸鱼头怎么还在呢?”“我……”小商贩嗫嚅着,不知该怎么回答才好。花螺墩人用讥讽的口气说:“你怎么不遵守诺言把这咸鱼头剁掉去卖呢?”小商贩连忙说:“我说话算数,这咸鱼头马上剁,马上剁……”说完,便从箩担内拿出刀子,把一条条咸鱼的头剁掉,然后匆匆挑着箩担走了。
小商贩果然遵守诺言,一次又一次,把咸鱼头剁掉。这样,让自己亏了不少钱。
有一天,小商贩又经过花螺墩,满脸沮丧的样子,见到花螺墩人头也不敢抬。花螺墩的祖先看到小商贩可怜的样子,心里也很不好受,知道对方损失了不少钱,便把小商贩叫到跟前,故意说:“最近赚了不少钱吧?”小商贩听到这话,泪水马上从眼眶里涌了出来,说:“别提了,都怪我没头没脑,眼睛昏花,把你们看扁了!”花螺墩的祖先说:“算啦,知道错了就好啦!我们花螺墩人也是正直善良的人,不会老是把往事记在心里,你做小生意挣点钱也挺不容易的!”
小商贩听到这话后,心里非常感动,连连点头道谢。花螺墩的祖先恳切地说:“不过,我们花螺墩人是有志气的,不怕困难,就是再穷再苦,也会把这座大围龙屋建起来!俗话说,人穷力出,我们不怕穷,却有的是力气,就不怕事情办不成!”小商贩感动地说:“你们花螺墩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真叫我佩服。”
花螺墩的祖先说:“以后,你就再也不用剁咸鱼头了,在这里经过也不用低着头不敢叫卖,要按常理去卖有头有尾的咸鱼,我们还会用好茶好菜饭招待你呐!”
小商贩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烧烟火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是花螺墩的赏灯节,热闹非常,到处张灯结彩,大小门口贴满对联,家家亲朋满座,大家都期盼着独具客家文化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烧烟火”,这里为何会有这样的活动形式呢?
“烧烟火”,又叫“烧烟景”,在花螺墩已有370多年的历史。话说当年,兴宁罗氏十三世九章公开始在这里兴建围龙屋长兴围时,周围有六口水塘相拥。落基祖选择屋址,建起围龙屋,后来才发现,屋宇三面环水,初建屋宇如同大船的形状,恰似一条停泊在湖岸的船只,先祖想来想去,便找人商量,觉得要想后辈兴旺发达,必须把大船开出去,但怎样才能把大船开出去呢?围龙屋建成的第二年,先祖终于想出个办法,只有烟火照耀指引,大船才能看准方向开始远航。于是便举行了烧烟火的活动,自此便沿袭下来。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传说。清末时期,由于当时花螺墩人贫穷落后,人们心中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大家都希望财丁兴旺。要想发财,便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希望男人外出赚钱,女人在家耕田,男人越多,说明人丁兴旺,发财的机会就越大。而烟火明亮也预示着财丁火红火亮。久而久之,烧烟火的习惯便遗传了下来,而且逐步推开。
可烟火怎么烧,也叫花螺墩人费了不少心思。刚开始时,制作的烟火架比较简单,烧的时间也不长,后来花螺墩人便不断创新发展,制作的技术逐步提高,而且越来越先进,制作出来的烟火架也越来越复杂,赋予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制作烟火架时,设置了一层的“脚盆”(底座),后来增加了“企盆”,而且层次不断增加,有的达到三层、四层,其中也制作了不少动画人物,这些人物大多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神话传说等,如“仙姬送子”、“桃园结义”、“武松打虎”、“八仙过海”等,制作甚是精妙,形象逼真。烧烟火开始后,专门有人拉着绳索,随着一收一放,烟火架一上一下,火随风势,越烧越旺,架中的人物不断摆动,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硝烟火箭四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然后一层一层烟架便自行脱落,每层约烧5至10分钟,一气呵成,形态格外壮观。花螺墩人制作烟火架的技术较好,制出来的烟火架燃烧时格外吸引人,变化万千,维妙维肖。据传100多年前,村里有个村民罗观叔对烟景一门颇有研究,技术精湛,他制作了一架“白蛇传”的烟火架,烧到末尾时,忽然架中人物转眼变成一条白色大蛇,接着掉落在地,还在走动,令人惊赞不已。
为使烧烟火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热闹。一百多年前,花螺墩的先辈还自行设计,请人制作了一套配合烧烟火的专用锣鼓,研究出一连串敲击锣鼓的节奏韵律。这些锣鼓与一般的狮鼓龙锣不同,连打法也不同。全套锣鼓分为大鼓1个,平面锣2个,咚锣1个,滞衹,又称钹2对,1大1小,噹里,又称小铜锣1个。大鼓比一般的狮鼓大,且高一倍多,击出的声音雄浑有力,抑扬顿挫;咚啰,面积和平面锣一样,但不同的是中间凸起一个饭碗般大的地方。当木锤敲击在咚锣凸起的地方时,发出的声音圆润洪亮,比一般锣传送出去的声音更远、更响亮,使人精神振奋,勇气倍增。
烧烟火时,锣鼓的击法和节奏也有所不同,不同于一般的鼓点板眼。它是以先击噹锣,然后击鼓,击鼓时要先右锤再左锤,咚咚咚,咚咚咚,咚……快速连续击打3次或多次,节奏非常和谐,格外优美动听。随着牵引烟火架的速度,配合默契,决定鼓点节奏。牵绳人也并不是一味上下拉动,而是随着锣鼓节奏变换拉动速度,直到最后烟花四溅时,一锤按鼓,一锤连续用力快击,然后两锤连击,进入高潮。这时,击鼓者鼓起勇气,全神贯注,摇头晃脑,身躯左右扭动,让群众既看到烧烟火的壮观场景,又听到鼓声齐响,还看到击鼓者表演的飒爽英姿。
每到正月十四日夜晚,花螺墩长兴围围龙屋门前人山人海,等候观看烧烟火的表演。在该屋大门口正中禾坪、池塘边,矗立着两根高高的铁杆,铁杆上面搭有铁架,铁架上安装了滑轮和绳索,可以自由牵动。铁架两边贴上一副对联:“火树夺天空,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宁非一刻千金;笙歌留客赏,喜斯陶,陶斯詠,詠斯悠,不觉五更三点。”格外耐人寻味。烧烟火开始前,烧烟火者把烟火架高高吊在门前大铁架上,旁边地上堆放着不少炮竹。放炮竹意味着大发,烧烟火寓意红红火火,因此要配备大量炮竹。当烟火架点火后,牵绳人一拉一放,烟火架随着一上一下,里面的火焰会逐层燃烧,火随风势,焰火飞溅,五颜六色,绽放出各种形状和色彩。倾刻间,火树银花撒满天空,加上鼓乐奏鸣,韵味悠扬,淋漓尽致,旋律动听,全场观众的呼声、笑声、礼花声、炮竹声连成一片,热闹非凡,场景格外壮观,让人置身于欢乐的海洋,从中领略这独具客家文化特色韵味,从中品尝到一道耐人寻味、独具客家民俗内涵的文化大餐。
(刘乐群搜集整理)
七十三岁始成婚
三叔家住花螺墩,七十三岁始成婚;
自家点烛自家拜,带大子来带大孙。
这首山歌朗朗上口,传遍兴宁城乡各地。说来其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话说清代时期,宁新花螺墩长兴围有一位叫三叔的老人,老实忠厚,有一定的家财,但七十多岁了仍膝下无子,看见他人儿孙满堂,热热闹闹,就感触到自己的孤独,特别是在春节赏灯时,看见他人带着儿孙到祖堂前烧香拜祖,而自己孤独一人,更是感到心酸。因而他决心娶妻生子,续延香火。他的心声一出,热心的媒人婆也就奔走各地,为他介绍人选,但毕竟他年岁已高,很难找来合适的女人,几经努力都未能成全。一天,张媒婆从十多公里外带来一位20出头的姑娘上门相亲。他俩见面后,互相满意。但姑娘的母亲则认为一来男方已七十有三了,还会房事乎?否则会误女儿一生的幸福;二来,男女双方年龄相差50来岁,可以断定夫妻俩人是不能白头偕老的。针对这些顾虑,姑娘的母亲决定亲自再查家门。她为了试探三叔是否有房事能力,特地拿来一个尿桶,并在桶内装满草木灰,然后巧妙地让三叔在此尿桶中撒尿,果见三叔撒尿力猛至桶底,她心中就有底了。然后她对三叔说:“你与我女儿年龄相差那么多,你哪有能力带她到老呢?”三叔听后,马上带自己未来的丈母娘到自己库房里,打开四个木箱,箱箱装满金银,然后三叔说:“我是无能力陪她到老,但这些东西,不但能养她到老,而且够让我俩的子孙三代受用。”姑娘的母亲见他说得有理,心里踏实了许多,就答应了这门婚事。很快就择日拜堂结婚。但在拜堂时,由于有些人认为他俩的婚姻是不匹配的,因而也就很少人来帮助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三叔决定自己烧香自己拜。
第二年,三叔夫妻果真生下一个男孩。在元宵赏灯时,他办了大礼到祖堂前拜祖时,回想起自己的结婚时情景,而唱出了开头的那首山歌。这首山歌不但表达了三叔的心声,而且表现出老人家那种无畏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
(陈作新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