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830 发布时间:2015-09-22 |
瓦塘何屋(俗称瓦塘),位于兴宁市宁中镇和新村。该屋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系兴宁何氏开基始祖源美公(1312—1395年,明朝进士)兴建。坐东北向西南,为三堂(三进)一围围龙屋,分布面积538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682平方米。
“和山”原名称“何山”
兴宁有个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叫和山岩,吸引着众多游人和香客前去观赏。但其名字的由来却鲜为人知。说起来,和山岩与宁中镇和山村的瓦塘何屋有着很深的渊源,和山的来历得从瓦塘何屋说起。
古时候,和山岩是一座荒山野岭,人烟稀少。明朝有位先人住在岩中修炼,并经常采药,免费为周边民众治疗疾病,且疗效显著,名声远扬。此人自称姓何,人们便尊称他为何仙人,这座山也随着叫何仙岩。时任惠州府官员的明朝进士何源美,有一次来兴宁视察(当时兴宁、梅县都属于惠州府管辖)。他本来就是个颇具礼贤下士风范的人,听到“何仙人”的事迹后更是感动,当即专程前往山中拜访。在山岩中与何仙人一番倾谈后,何源美心情特别舒畅,返回途中又见山灵水秀,且有方圆十里的丘陵地带未有人居,心中大赞真乃风水宝地,不由得动了心思。此后,他始终对那个地方魂牵梦萦。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他终于下定决心带着三个儿子从梅县程江乌蓼沙迁至该地(瓦塘)开基。当时“圈地”方圆十里,称为“何山”,水称为“何山河”,山称为“何山岩”。
随着何家烟火的不断繁衍,何山岩一带日渐兴盛起来。一些外姓亲朋看到这里山好水美,也生出了到此落居的念头,于是想方设法争取。其中有个何氏的陈姓女婿,原来是石马人,父子俩到“何山”做客,一眼就看中了“何山”一块叫“两口塘”的风水宝地。回到家里,父子商量了一个办法:每次蓄意给媳妇回娘家带的猪肉和鱼都是“变味肉”,还教媳妇回到父母跟前哭诉:“有料(块)猪肉留到臭,有壶老酒甲(摇晃)到酸。”埋怨父母将自己嫁到山高路遥之地,不方便孝敬双亲,请求父母允许自己在“何山”两口塘搭茅棚居住,从事种养并服侍父母。父母见女儿一片孝心,就答应了。女儿一家从此便在何山两口塘落居,繁衍生息(后来就成了现在的大茔村“两口塘陈屋”)。
自此,不断有其他异姓亲朋,如潘、王、谢、李等姓氏家族,也到“何山”开基创业,于是各种矛盾也就不可避免。邻里纷争日见增多,颇令何山族中长辈头痛。在不断调处纷争的过程中,长老们逐渐发现这一切仿佛都与“何山”这一称谓有关。因为随着各姓氏的逐渐繁盛,“何山”已不再是纯粹的“何山”了,再以“何山”相称未免让其他各姓乡民不愉快。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族中长辈们冥思苦想。几经商榷,族中长辈决定恪守“和为贵”的祖训,改“何”为“和”,这样既取各姓和气相处之意,又有了“何”的谐音,可谓两全其美!于是便把“何山”改为“和山”。消息传出,其他各姓乡民皆十分感动,齐赞何屋人的大义,许多积怨也烟消云散了。自此,和山岩一带各姓乡民睦邻友好,一团和气!
从此,“何山岩”就改称“和山岩”,河亦称“和山河”,寺庙称“和山寺”,后来又有了和山村、和山水库、和山小学等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