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峦头岭”由来
浏览次数:972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1-21  

  峦头岭李屋,位于兴宁市兴田街道鹅三村峦头岭。此屋始建于清朝,系李氏十一世祖创建。坐东北向西南,为三堂四横二围围龙屋,分布面积673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4089平方米。

 

 

“峦头岭”由来

 

  峦头岭李屋,位于兴田街道鹅三村峦头岭,始建于清朝,距今有350多年的历史。屋宇高朗,厅堂宽阔。其实,这地方原来不叫峦头岭,而叫“馒头岭”,原来此屋居住的也不姓李,而姓陈,屋名叫阴城围陈屋,这里面有一段令人称奇的故事。

 

  祖屋的先辈是李氏十一世祖李起蛟,原来家住兴田街道洋岗村的乌岗岭(又称巫公岭)。当年,李起蛟的父亲生了五个儿子,日渐长大,但是乌岗岭的住房较少,兄弟挤在一起无法安排,他的父亲决定让一个儿子迁居到鹅三村,因为这里离县城较近。按照当地风俗,一般情况下长子是不过居的,应留在原籍本地,不能迁到外村去。但是在家中商议时,小儿子坚持不肯迁居,这就成了一个难题,一直决定不下来。那天夜晚,大儿子李起蛟正在房里睡觉,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在馒头岭那边种植了一片李树,开了满岭的李花。他在想,莫非先辈托梦给自己,馒头岭那里是个旺地,开遍满岭的李花,说明子孙旺盛,他觉得这个意兆很好。第三天,于是他向父亲提出,要搬到那里去落居,父亲听到他的述说后,只好同意他迁居到那里。

 

  当时的馒头岭,是一片矮岭岗,一座岭岗恰似一个馒头。李起蛟迁来后,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便依着“馒头岭”的谐音改为“峦头岭”。当时那座屋是四角楼,李起蛟来到后,带领家人艰苦拼搏,积蓄了一笔钱财,便决定改建房屋,把四角楼改建成围龙屋。从此,这屋人丁兴旺,比原来乌岗岭老屋的人还多,最多时达到300多人,而且出了不少军政文化界的人物,从此峦头岭李屋便名声在外。

                                                          (刘乐群搜集整理)

                                  

文 风 蔚 起

  峦头岭李屋屋背原是一片宽阔的空地,又称龙颈背,绿草如茵,是个练武的好地方。先祖李起蛟定居这里后,生下了五个儿子。儿子长大后,喜欢到屋背空地玩耍,练习武艺,骑马练枪舞剑等。看到这情景,李起蛟心里很高兴,觉得儿子学些武艺能够健体防身,抵御外人欺侮,很有好处,极力支持。常常看着儿子在屋背练武,心里非常高兴。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练武中,他的第五个儿子李肇中不小心从马背上掉下摔死了。这事让李起蛟非常痛心,他觉得练习武艺危险,因此便痛下决心,定下规矩,不许儿子再去练武,而是鼓励儿子习文,认真读书。自此以后,峦头岭李屋便掀起勤读的风气。功夫不负苦心人,该屋涌现了不少文人。清朝时期,该屋曾出过一个廪生(李肇元),成为秀才的领头人,在兴宁乡试中获取第一名的好成绩。以后李杏村、李冠卿、李巨川又成为受人尊敬的秀才,在村里颇有威信,深受大家尊重。从此后,村里的读书风气越来起浓,至解放后出了不少人才。

                                                         (刘乐群搜集整理)   

 

纸 扇 出 名

  说起峦头岭李屋制作的纸扇,过去许多人都会啧啧称赞,这里加工的纸扇远销本县和各省各地,这里面有一定的原因。

 

  清朝时期,峦头岭开始加工纸扇面。这些纸扇面都是用竹片制成。过去兴宁一带有不少做纸扇的人,也有专门做纸扇夹的,用竹削成片,用纸糊上后销售。但是,其中有一道工序非常关键,那就是做竹扇面。峦头岭李屋人对此工艺格外认真,精益求精,他们把糊好的纸扇用蜡打磨,使扇面格外光滑,色泽变得鲜艳,拿在手里更觉得称心,因此经过这里加工的纸扇特别畅销。当时,峦头岭李屋人在兴宁县城开了两间商号,一个叫“庆记”号,一个叫“裕昌”号,专门销售纸扇,是较为大型的商店。

 

  眼看着纸扇销售量增大,商家便把做竹扇面的活分发给本屋人。当时,本屋人除了耕田外,主要的工艺活便是做竹扇面,全屋30多户、100多人都是从事这门工艺,他们吃苦耐劳,起早摸黑,每天一有空就干这活。后来由于纸扇销量大,特别是夏季,因此村民便忙得不可开交,除了白天在田里干活外,夜晚就忙于做竹扇面,常常干到深夜至三更。由于做竹扇面工艺给峦头岭人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村里从事这种工艺活的人越来越多,制作工艺水平也越来越高,在市场上,这里制作的竹纸扇也就越来越畅销,从此峦头岭李屋的纸扇名声就越传越远。

                                                            (刘乐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