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赤诚报国酬壮志
浏览次数:861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9-08  

赤诚报国酬壮志

  

  张花谷,别字警镛,清朝(1878年)出生于兴城北街张屋,后迁居坜陂南村,晚年又号南村老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时年20岁的他,考取了秀才,翌年补廪生。1903年他参与创办兴民学堂,历经清廷灭亡、讨伐袁世凯、建立民国及至新中国成立,经半个多世纪不同时代的洗礼,使他成为一位爱国爱乡、德高望重的民主志士。

 

  1905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旨在推翻清政府的“中国同盟会”,张花谷与好友肖惠长、罗幼山等一批热血青年,十分愤恨封建统治,在从东京回梅的盟员谢逸桥的介绍下,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积极创办《别溪杂志》宣传革命。1908年张花谷参加了黄岗起义,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遂与肖惠长等人商议到梅属“番客”钟某家商借枪枝,事发被官方通缉而出走香港躲避。1911年10月,在革命军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张花谷、肖惠长等旋即率领团练起义。张花谷任民军营长,后往梅县松口与盟友商议,由张花谷回兴招收民兵五百名,作为北伐后备军,因军饷无着而遣散。1914年,他听到袁世凯窃国称帝的消息异常愤慨,立即响应孙中山先生的讨袁号召,邀集革命志士组织讨袁军,被当时袁氏爪牙发现,即下令通缉他,只得星夜出走南洋,在海外华人中继续宣传革命。回国后,受聘于粤军第五协统部任书记,并先后在增城、阳江等县任民政科长、警察所长,在粤军刘志陆部、潮汕卫戍司令部、第八路军总指挥部行营民政处、汕头市府任秘书等职。1930年,从事军旅和政界多年的张花谷,深感宦海浮沉,无补时艰,乃辞去军政职务返回故里,一直从事教育事业。

 

  为追求民主救国,张花谷担惊避险,辗转跋涉,在海内外探求真理的精神,令人十分钦佩。兴民学堂的同事、好友罗幼山等曾与他把酒叙旧,罗君即席赋律诗一首,《花谷自海外喜归有感》:

 

“乱后相逢酒一杯,望门张俭复归来。

惊风曾作昏天雨,翦渡终看破浪才。

海外几人仍党锢,及门一士痛沉埋。

    灯前莫道风波恶,门外江声又似雷。”

 

  张花谷对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祖国大好河山,蹂躏劳苦大众,愤懑于胸,他在《宁水杂诗百首》中写道:

  叠座笙歌酒气填,归途尘已透吴棉。

  风驰电掣霜华路,能见饥儿抱母眠。

 

  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社会。他对当时潮汕沦陷时大批难民北逃,流落兴城的潮民,深感切肤之痛。当时大坝里的“潮存善社”,就是专门为饿殍收尸送葬的慈善机构。他面对不少被迫沦为“女招待”,卖身求活的潮籍妇女,寄予万分同情,愤然赋诗:

  千金难遏几时饥,压醉承颜计己非。

  说与故人休堕泪,青衣不是嫁衣时。

 

  解放后,身居政协副主席、政府副县长之职的他,一如既往地关注民生。1956年春节前,虽年事已高,但同年轻干部一样,入宋声进叶华,翻越狮子岩扶杖过坪畲,辗转山路几十里,深入访问盐米沙。每到一处,他都要找老赤卫队员、土改根子、农业社干部亲切座谈,询问生产生活状况,倾听诉求呼声,对求助政府资助购买火药铁砂,组织打猎队防野猪群损害牲畜和农作物,以及筑桥修路打通山里与圩镇通道等问题,他都细心倾听,回城后郑重其事地在县长办公会议上进行研究,逐步落实反馈给乡亲。

 

                                                              (老董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