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跌 箩 坝
浏览次数:1038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4-21  

  店里曾屋,位于兴宁市刁坊镇三潭村下潭片。系曾氏十六世祖昌栋兴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西南向东北,为二堂四横围屋,分布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425.3平方米。

  

 

  在刁坊镇三潭村,有一个店里屋,原是一个干货小店,后于1869年动工兴建,1872年建成,该屋流传着 “跌箩坝”的传说。

 

  话说在明朝正德年间,居住在大埔三河坝龙头乡(今茶阳)下沿坑的曾氏家族与当地饶姓人家因打官司,结果打输了。输了官司,意味着他们没了田地,没了房屋,没了家园。曾家逢广公的大儿子曾璇国只好带着弟弟曾玑国、曾琦国及家人出走流浪。他们整理行李,把稻米、番薯等杂物装上竹箩,或放在鸡公车上,准备出发。

 

  这天,曾璇国带着两个弟弟,挑着三牲,拜祭曾氏祖宗。在祖宗神牌面前默默许愿,希望祖宗显灵,指明出路。就在当天晚上,曾璇国做了个梦,梦见祖宗从山间雾中飘然而至,冥冥中听到祖宗说:“曾家的男女老少挑起箩筐,只管往前走,走到绳断箩筐掉下的地方,就是曾家落脚之地。”

 

  第二天一早,曾璇国带领着弟弟及家人出发了。他们挑着箩筐,竹箩里摆着祖宗的神牌,推着鸡公车一路前行,沿着韩江溯流而上。他们顶着炎热的太阳,爬山过寨,白天走,晚上停,天当被,地当床,风当扇,草当粮。遇到天黑,就在山路边的凉亭过夜,在草地上铺上草席睡觉。他们记着祖宗的暗示,漫无目的地奔走。翻过了一道道山,渡过了一条条河,穿过了一块块田地,走过了一座座山。他们走呀走,终于有一天,来到兴宁地界。

 

  这时,突然“砰”的一声,曾璇国挑着祖宗牌子的箩筐的绳索断了一根,两个弟弟惊讶地叫了起来。曾璇国没有停下来修整箩绳的意思,看了两个弟弟一眼,继续往前走。当爬高坡时,担子越来越沉重,曾璇国咬紧牙根,踩到一个巨大的石块上,用力往上走去。这时,他们已经走到坭陂柑子地段了。突然,曾璇国挑着箩筐的绳索又发出“砰”“砰”两声,两根绳索断了。他看了看断了绳的箩筐,不禁心中一喜。接着,他再挑着神牌往前走,行至兴宁南厢竹湖潭地界时,天空突然变得阴沉沉的,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曾璇国不顾这些,带领大家顶风而行,艰难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不一会,黄豆大的雨点劈面而来,接着暴雨倾盆,雷电交加。这时,他们已经走到三潭村了。然而,道路更加泥泞,泥浆溅得大家满身是泥。但是,他们仍然没有停住,继续往前走。

 

  走着走着,前面有一个较高的山坡,曾璇国大步跨上去,然后放下担子,伸手把家人一个个拉上来,接着又挑起担子大步向前。就这样在泥泞中艰难地行走了一里多地,到了大约在坭陂柑子村与竹湖潭交界处时,曾璇国挑的箩筐突然四根绳索同时断裂,滚落在黄泥上,当其他人大惊失色时,曾璇国却喜形于色:“终于找到落脚点了!”从此,他带领全家人在竹湖下潭村扎下了根,这里成了曾氏家族的繁衍之地。从此,“跌箩坝”的名字就传开了。后来,三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曾琦国公后裔便在这里建起祖屋。

 

                                                   (曾伟楼、王威环搜集整理)

 

 

系条裤带去过番

  

  距今有130多年历史的店里屋,坐落在竹湖下潭村。该屋靠近宁江,后横屋墙上开有小门,装有伸出的梁架,原是用于置放竹筏以防患洪水。这里曾流传一首 “住在三潭矛(无)相干,三年大水两年旱,一餐矛(无)鱼唔(不)食饭,看等禾黄又断餐” 的民谣,真实地反映了以前地势低洼,常遭水灾的悲惨情景。为了求生存,不少人走出家门,出外谋生,束条裤带过(番)南洋。

 

  有一年冬天,下潭片几个屋联合维修排污沟(阴沟涵洞),费用由各屋分摊。因账目不清,分摊的费用不够合理。此时,店里一位心直口快的青年曾佛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应该实事求是,账目要清楚,公平分摊才合理。”话音刚落,邻屋的一位老者破囗大骂:“你这个后生鬼崽祗懂个屁,这里没有你说话的份,你滚开,轮不到你说话。” 吵斗中那位长者伸出拳头往曾佛添身上打,曾佛添十分气愤,忍无可忍,双方吵斗很厉害,结果老者受伤。事发后,老者家人知道曾佛添家里穷,拿不出钱赔偿,硬把曾佛添家里养的猪和牛都牵走。面对这种状况,其父亲惊恐万分,把家中仅有的几个铜板拿出,战战兢兢把曾佛添叫到跟前:“儿子,你赶快出去躲一躲吧,发生这样的事情,不能在家久留,赶快逃走吧,走得越远越好,家中的事情你不用担忧,我们会想办法解决。”就这样,初为人父不久的曾佛添,含着泪花,咬紧牙根,连夜离开父母妻儿,踏上了漂泊南洋的征程。他一路艰辛,吃尽苦头。来到印尼后,他立志要束紧裤带,硬气做赢人,在印尼干出一番事业。于是,他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藤器手艺,经过努力,在印尼泗水办起了一间藤器家私业。后来,他妻子也来到了印尼,与他一起经商。

 

  曾佛添的儿子曾沐彬,因父亲过番后,家里生活异常艰辛,再加上地处低洼地区,农田常常失收,吃尽苦头,从小就有外出谋生创业的抱负,1949年系条裤带离开家乡,谋求出路。先到香港,拼命学习藤器手艺,靠自己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一年以后远渡重洋,奔赴印尼泗水与阔别多年的父母团聚,帮助父母经营藤器家私业。经过多年的拼博,历尽坎坷,不断拓展事业,创办了规模宏伟、设备先进的“神龙塑胶厂” 和“繁荣塑胶有限公司”, 并担任董事长、总经理,成为印尼著名的实业家和颇孚众望的侨领。他事业发达后,不忘父辈嘱咐,热心家乡建设,捐巨款尽心尽力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贡献,成为梅州市、兴宁市荣誉市民。

 

                                                (谢爱华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