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035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21 |
桂安围,位于兴宁市大坪镇朱坑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坐北向南,为三堂(三进)二围围龙屋,第二围屋含四角楼,分布面积62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048平方米。
桂安围的故事
在大坪镇朱坑村公路侧,有一座高耸的围龙屋,名叫桂安围,是朱坑朱氏十六世祖朱展桥(号庚生)于清道光年间(1840年)开始兴建,为期18年才竣工的。纵观全屋,结构独特。曾有人称此屋为“蝙蝠朝堂”,这里面流传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蝙蝠朝堂
话说朱氏十六世祖朱庚生的祖父朱云飘(号凤瑞),原是一个贫穷的农民,夫妻俩一同挑石灰为活,一直挑到60岁,常年从岗背、坪洋一带挑石灰到大坪。他常常在挑石灰上岗时唱山歌叹道:“紧缅紧真十分苦(读瞎音韵),八字咁好矛财发,吃得几多沙煲饭,上得几多麻布笪(山岗地名)。”他挑石灰积攒了一些钱,便盘算着建房。一年正月,夫妻俩决定到靠近山坡坟地旁边建两间房屋。这天,他请了几个村里人帮忙搬地,挖着挖着,突然锄头落处碰到一个放骨骸用的宫罂(陶罐)。被雇请的人见挖到宫罂,觉得惹到了衰气,便急忙离开。而夫妻俩却没有走,慢慢打开宫罂盖,不看则已,一看不由一怔,原来是宫罂里放着满满的白花花的银子,顿时又惊又喜,连忙把盖盖上,用泥土盖住。直到夜深人静月亮出来后,夫妻俩才重新取出银子带回家里。夫妻俩有了银子,决定扩大屋场,想在屋址旁边挖一口鱼塘。在挖鱼塘时,又意外地挖到了另一个宫罂(陶罐),打开一看,里面又是装着满满的银子,夫妻俩更为高兴,认为是苍天保佑自己发财。他们除了建房外,还余下不少银子,便在周边的将军、河岭、洋田、陶坑、油洞等村购买了不少田地,出租收谷,并在兴宁县城购买了店铺。后来,家产传给儿子朱清成(号观兰),他生了5个儿子,大儿子叫朱展桥(号庚生),可是朱清成年仅47岁就离开人世,便把家业交给朱庚生管理。朱庚生为人正直,把家业与兄弟共同管理,二弟管理财务,其他兄弟各有分工,接着便在附近兴建“完里”围龙屋。经过九年时间,完成了“完里”二栋二横一围龙的建筑。可是大屋建成后,有一天,有位地理先生对他说:“这屋不好,不是你长房的住地。”朱庚生怔了一会,忙问原因,地理先生说:“这里对你不利,只利二房,还是尽快另选地方建屋吧!”朱庚生便说:“这不是我长房的住所,我是先为弟弟着想。”
此后,朱庚生便盘算着另外建房屋的事,他请来地理先生查看地方。这天,他跟地理先生来到附近不远处的一个岭坡地,地理先生一看,眼前一亮说:“这里建房最好。”朱庚生忙问原因,地理先生说:“这里的地势高朗,对面的那座官形山,恰似一只蝙蝠,左右两边的山似蝙蝠的翅膀,你看,那只蝙蝠正朝这里飞过来,这叫蝙蝠朝堂,很有灵气,会带来旺气。”朱庚生听从地理先生的建议,在这里兴建了一座围龙屋,为了跟对面的蝙蝠相对应,不仅在围屋四角建了楼阁,而且在后围的中间也建了一幢“楼阁”,这围屋的建筑与众不同,颇有特色,后来大家便传开了“蝙蝠朝堂”的传说。十八年后,这座规模较大的围龙屋建成,朱庚生也不用自己的名字作屋名,他与兄弟平分居住,特取名“桂安围”,意取“五桂同堂,平安富贵”之意。即五兄弟同在一起,同享富贵荣华。
(刘乐群搜集整理)
祖饷育人才
大坪镇朱坑村桂安围的祖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向文化水平不高常常受到别人的歧视。尽管后来祖辈有了钱购置了许多田产,但仍被别人瞧不起。这让桂安围的祖辈心里很不是滋味。为此兴建桂安围的朱坑十六世祖朱展桥(号庚生)的祖父朱云飘(号凤瑞),把在兴城金带街栅里一间店铺的一些收入“永作文痒,科举费用”,“建立历世祖饷”;其父朱清成(号观兰)“绰有文风,孝先则卫祖坟,经祖饷,慈后则训诗书”。朱庚生接管家业后,首建“完里”围龙屋,后又建桂安围。
在建造桂安围时,朱庚生召集兄弟商议,说一定要争口气,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们要培养读书人才,因此就在旁边兴建学校,起初叫“观海书舍”,后改为“观海学校”。(解放后改为朱坑小学)。建造的“观海学校”,规模较大,面积宽阔,占地3000多平方米,校舍约1000多平方米,有6个天井,上中下厅,中厅比较宽阔,还有好几个教室和房间,吸收本族小孩读书。后来,连邻近叶塘三变、石陂及龙川的部分学生也到这里就读。由于村里人家较穷,族人便用饷里的谷来缴学生读书,设立“油灯”费(办学基金),奖励认真读书的孩子。凡是本屋的学子考上高一级学校都用祖饷谷支付。其时该屋的祖饷有50担谷,专门用于奖励学生读书。至1939年,朱庚生的侄孙朱宗海任兴宁一中校长时,建议观海学校“聘请教师及办公费用全由祖饷支付,为鼓励儿童入学,干脆学费男生减半,女生全免”。这建议得到父老们的赞赏、认可。于是从那时起,村中出现了“朱坑儿女尽书囊”的景象,其裔孙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敢于与“重男轻女礼教”挑战,开启了义务教育的先河。因有祖饷帮助,其裔孙凡考上中学、大学者均用祖饷谷支付,激励后裔尽力拼搏。在这种措施鼓励下,村里的学子刻苦读书,出了不少人才。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朱庚生的仲男朱康晋担任澄海、昌化两县教谕(教育局局长)。其玄孙历代在国共两党中有任县长、团长的,有厅级、处级干部,在学术界有任校长、教授、院士的,其玄孙有台湾少将。新中国建立后,有成为法国电子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有海底隧道设计师,有国家燃气安全顾问,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
过去,大坪至兴宁县城必经朱坑至叶塘三口塘段,这段10余里路道均为曲折、崎岖、循山小道,沿途人烟稀少,单独行走让人生畏,路铺小石,无论晴雨,举步维艰,肩挑者苦不堪言,常苦叹怨天。朱庚生早已悉此情景,便与诸弟商议,出资将此路段全铺上石板,每块约50×70×8cm;并连结村中父老集资在途中“王背印”建一屋宇,即从兰亭至三口塘的凉亭,被山洪冲崩的路便架上石桥,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中途可以为南来北往的客人提供乘凉、解渴、住宿的便利,受到时人称颂。
(刘乐群、朱锦祥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