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何剑州辞官返乡
浏览次数:929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22  

何剑州辞官返乡

 

  清朝,兴宁县石马镇三联村有位读书人,名叫何映柳。

 

  他家贫如洗,自幼酷爱读书,勤奋好学,才高八斗,于清乾隆六年中举,翌年又中进士。曾在云南省通海县、宁洱县任县令。由于他政绩卓著,提升为四川省剑州府刺史官,人们便叫他为何剑州。 

 

  一

 

  这年,何映柳虽然长成虎彪汉子,他的慈母仍然看待他小孩般的,天未明,便按客家风俗,煮了一碗鸡蛋葱花汤,一碗鸡肉炒芹菜。传说,吃了蛋会有春光,吃了葱会变聪明,吃了鸡会变乖,吃了芹菜能变勤。他的母亲一面不停地将菜夹在他碗里,一面细声叮嘱他:“儿啊,此去赴考千里迢迢,一路倍加小心,若能荣中,也便不负妈妈砍树卖柴供你上学的一片苦心了……”

 

  何映柳记住了妈妈的话。

 

  吃完饭,天刚亮,母亲便背上行装送儿子起程了。

 

  时至中午,何映柳来到马下村,步行在石公湾山径上。这山径石砌台阶,穿过悬崖丛林,宛如一条长长的玉带盘山而上。山上有一座古亭,他边走边观赏,不禁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他顿生诗兴,步入凉亭,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依石亭前古至今,

行人到此必登临。

仰观雷锋千层峻,

俯视蛟潭万丈深。

四面青山如墨画,

一溪清水自弹琴。

好景一时收不尽,

 

  写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笔,走出亭外,再仔细巡视一番那好山好景,不禁思潮澎湃,诗情绵延,又想起了母亲的叮咛,即步入亭内,挥笔续完尾句:

 

  他日龙蟠再上吟。

 

  第二天清早,他又开始赶路了。沿途也渐渐结识了些同行,一路热闹欢心,题诗作联,晚上共住间客栈,亲如手足。奇怪的就是每次同行邀约进饭馆时,他都借口推辞。只买来两碗白饭,用一个咸鸡蛋送吃,一直到京城亦是如此。原来,这个咸鸡蛋还是起程时,他老母亲送的呢!他为了不让同行人看轻,吃完咸蛋后,又买回南乳灌进咸蛋壳内,充作咸蛋送餐……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何映柳这次科考,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果然荣中进士,香名标榜,传遍乡里。

 

  何映柳衣锦还乡,乡亲父老们前来恭贺,他还特地题了一首诗,勉励乡亲勤俭度日。诗曰:

 

煮饭不如煮粥香,

劝君忍耐度饥荒。

二餐分作三餐吃,

四月匀开五月粮。

贵客临门茶当酒,

亲朋到舍菜和汤。

莫嫌诗句抄来俗,

深念人生岁月长。

 

  此诗虽然浅白如话,却含意深刻,乡亲们按何映柳的吩咐过日,生活果然一天天好起来了。至今这首诗仍为乡人乐道。

 

  二

 

  何映柳为人性格刚直不阿,忠诚老实,在官场上也清白如水,每次回家都是两袖清风。一年,他淡薄仕途,辞官回家。家里人先是不明白他辞官的,只见他又是空空如也回来,心里实在不悦。后来,才慢慢明白他是辞官种田了,于是乎对他就不那么孝敬了。

 

  何映柳对此早有觉察,但又觉得一时难于道明自己心事,只得暗记在心,慢慢想出条妙计来。

 

  一天,他唤来儿媳妇,要她买回一条鲤鱼煎好给他下酒。儿媳妇照办。只见鲤鱼煎得两面焦黄,香喷喷的。但何映柳好像舍不得吃似的,一连三天亦是如此,只管吩咐儿媳妇加油再煎,煎得鲤鱼硬梆梆的,起了层金黄色的厚皮。第四天当儿媳妇再把鱼端上时,他将筷子用力一夹,鲤鱼一点肉也没有了,只剩下鱼皮包着鱼骨。他顿时脸上起了疑霜,召集家人,瞪大眼睛,吹起胡子,活像公堂审案,喝道:“哪个大胆偷吃了鱼肉?”家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出声。何映柳又将手杖往桌上敲打起来,对着儿媳妇斥道:“定是你这不孝之媳,该打三十大板!”儿媳妇正想分辩,手杖已高举过头,吓得她连忙双膝跪下,连声求饶:“是儿媳妇不孝,请公公息怒,下次再也不敢了。”何映柳哪里肯听,手杖猛地打下来,吓得家人心都快跳出来。谁知,“咚”的一声手杖打在了地面上。何映柳反而哈哈地大笑起来,家里人都被弄得像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了。何映柳把面如土色的儿媳妇扶起,笑着说:“鱼肉乃是我取去吃了,这样的官老爷再做下去,不知还要做出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来!……”

 

  家里人听罢,才恍然大悟,以后果然对他十分孝敬起来。

 

  三

  何映柳辞官以后日子过得更加清贫了。看到乡亲们谁家办喜事,总想去喝杯酒。但是乡亲们偏偏不来请他。每逢三、六、九石马圩期,他也爱去凑热闹,常常看到一些卖柴的乡下人,尽管素不相识,遇到时,大家互通姓名,便邀在箩摊子前,坐在扁担上,叫来一、二毫子炸豆腐、糍粑,便对饮起来,谈笑风生,充满乐趣。这真叫何映柳羡慕极了,可就是没人来邀他,这常常令他叹息。他心里琢磨:按辈分,大家该叫他叔公;按地位,他是个堂堂府爷,县令见他还要敬三磕头。乡亲们竟如此怠慢,他真是百思不解。

 

  一天,他微服坐在堂前,心里又为这事纳闷,“咕噜、咕噜”地抽着水烟筒。这时,一个卖糖人“叮叮噹、叮叮噹”挑着糖担走过来,放下担子,便不客气地向何映柳讨烟抽,何映柳依了他。偏偏卖糖的是个贪心人,“讨了咸菜又讨糟”,还要何映柳给他点火。何映柳看他这般傲慢,十分恼怒,却又不好发作,便故意把纸条火浸湿,叫卖糖人怎么也抽不着,引得在场人哄堂大笑。这时,一个老辈才板起脸孔骂这卖糖人:“你知道他是谁?当年堂堂皇皇的剑州府太爷能给你点火?”卖糖人一听,吓得挑上糖担便逃走了……

 

  这小事倒使何映柳明白过来。啊!卖糖人敢叫我点火抽烟,原来不知道我是府太爷;乡村亲人不敢请我,原来是怕请不起府太爷来。从此,他放下官架子,随随便便起来。这样,果然生效,日子一久,乡亲们不论婚姻丧事,砌灶建房,甚至祭神送鬼一丁点儿的事,都要请他去喝杯淡酒,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谁知,“人善怕人欺,马善受人骑”。何映柳这一改变,反而被人欺了。

 

  一年,阳春三月,阴雨绵绵,数日不开,大地湿漉漉的,山更青,竹更翠,花更红,人更勤。乡亲们都身披蓑衣,头戴竹笠,挑牛粪,拔秧苗,又是现出了“三月没个闲阿婆”的春耕热闹景象。

 

  这天黄昏,何映柳手牵牛,肩扛犁,在泥泞打滑的河堤上一步一步小心地走回家来。过河时和乡里一个雷蛮蠢恶的汉子相遇。突然何映柳“啊唷”一声,连犁带人被撞跌下河里去了。那恶汉却不赔理竟扬长走了。何映柳的儿子见状大怒,忙唤来家里人手执关刀、竹棍,杀气腾腾追上那恶汉就要动武。此时,何映柳连忙喝道:“住手!”家里人便不敢动手。那恶汉趁机逃了。

 

  “爸爸,我明明看见他用屁股把你撞落河里,你为何要便宜了他?”何映柳的儿子把满身泥巴的父亲扶上河堤后,十分不服气地说。

 

  “胡说!是我不小心滑倒了……”

 

  一场险些闹出人命的打斗被制止了。

 

  过了几年,又正是春耕大忙季节。何映柳一家正忙着插秧。一天,何映柳脸露喜色,对着家人宣布起来:“今天大家停工,把大猪宰掉,并磨一斗黄豆做豆腐,杀几个鸡,办一桌体面点的酒菜,叫齐乡亲父老痛饮一番!”

 

  今天非年非节,又不是做寿、砌灶什么喜事,还是大忙季节呢!何映柳的葫芦里卖什么药,叫家人一时摸不着头脑,忙问:“爸爸……”

 

  “你们不用多问,只管按吩咐照办,到时你们自然分晓。”

 

  家里人不敢再问了,宰猪的宰猪,杀鸡的杀鸡,家里老小一片忙碌。乡亲们见状,也个个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晚间,一场体面的酒席终于办好了。只见厅堂上灯火辉煌,乡亲父老济济一堂,席上酒菜飘香。待到开席时,何映柳才把闷葫芦解开。

 

  原来,何映柳上次果然是被那恶汉撞下河里的。但当时如不制止争斗,恶汉能顶大家几刀几棍?准变成刀下鬼了!那岂不要吃个官司,说不定还会弄个家破人亡。当时,何映柳心里虽然气愤,但转念一想,这恶汉对我尚且如此狂妄,对他人还了得?这种人若是不改秉性,终归没有好下场的。不出何映柳所料,那恶汉果然在外乡闹事被人打死!如今村里除去一害,如何不叫何映柳高兴?众人一听,无不拍手称快。

 

                                                            (陈昌仁搜集整理)

 

  四

 

  石马镇三联村谢洞观音山有座凉亭,叫风凉亭,常有人到此歇脚。有个外来的流浪汉,也常在此乘凉住宿。他原来读过一些书,但因家庭生活艰难,只得辍学,加上常挨饥饿,只好流浪在外,东讨一餐西要一餐,潦倒度日。一天,他讨食时遇到难处,心情很不好,只好坐在风凉亭内唉声叹气,他拿起笔在亭内壁上写了一首诗:“日吃千家饭,夜宿风凉亭,不管世间事,安乐一生人。”借此发泄心中苦闷。

 

  家在附近的何映柳,辞官后回到家乡居住,也常在风凉亭歇息乘凉。有一天,无意间发现亭内壁上写着一首诗,感到很是新奇,便上前细看,顿时发出唉叹,猜想写诗的准是一个落魄之人,要让他重新振作,于是忙回家拿来毛笔墨砚,思考了一会,便在每句诗的后面加上两个字:“日吃千家饭——不饱,夜宿风凉亭——蚊咬,不管世间事——无能,安乐一生人——孤老。”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没过几天,流浪汉又来到风凉亭歇宿,看到壁上添加的诗句,很是惊奇,越读越觉得续上的批语很中肯,打中了自己的要害,不由脸上阵阵发烧,顿时醒悟过来,再也不能这么混下去了。本想就去拜访何映柳,但一想到此时去见他,脸上无光,暗下决心,等到自己发达后再酬谢他。

 

  流浪汉回到家乡,找到亲戚朋友借来本钱,开始经营小本生意。每天挑着糖担,走村串户,卖糖卖百货,一晃几年,结果生意越做越大,还在家乡圩镇办起了商店,专门经营糖烟酒百货,逐渐发达起来。

 

  这些日子里,流浪汉常挂念着批诗的人,牢记对方的恩德,若不是他的点拨,哪有今日的成就。这天,流浪汉决定前去拜访批诗之人,带着银两要酬谢对方。他一路探访,来到何映柳居住的“大夫第”(又称汪何两姓)。他走到屋门前,只见一个小孩在禾坪里玩耍,便故意向小孩借个火抽烟,小孩听后,便急忙向屋内喊:“叔公,有人想抽烟,你的火借给他吧!”正在屋内吸烟的何映柳闻声便端着水烟壶走出来,把点着火的纸卷递过来,流浪汉一时受宠若惊,忙拿过纸卷就点火,可是拿错了方向,把未点火的那头凑上来,见点不着烟,便连声说:“不着!”(火点不着的意思)。何映柳接口道:“啊,不着!”(不对的意思)。经他这么一说,流浪汉马上意识到,何映柳是个刺史官,怎么能给自己点火吸烟呢?便连忙说:“不着,不着!”(意思是说:“不对,不对,对不起!”)接着连忙道歉,并说明来意,何映柳见流浪汉成了富起来的商人,心里很是高兴,连忙热情招呼他进屋闲聊。

 

                                                    (刘乐群、范远达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