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823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15 |
陈太成屋,位于兴宁市永和镇华岭村。该屋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系陈氏十六世祖世坚兴建,历时18年方建成。坐东北向西南,三堂四横二围围龙屋,分布面积为655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4495.7平方米。
画家重返围龙屋
在永和镇华岭村的田野间,屹立着一座气势宏伟、颇为壮观的围龙屋叫陈太成,屋建成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这宽阔的古屋,培育出一位著名的版画家。当年他从围龙屋走出,后来又二次重返古屋,留下感人的故事。
这位版画家名叫陈铁耕,1908年生。少年时代在兴宁县城义正小学读书,1924年春考上兴民中学新制第二届。在学校时,他喜爱看文艺书籍,好运动,喜欢绘画,为美术老师赏识。他性格刚直,见义勇为,且能与同学团结友爱,与同班同学陈卓坤(后为美术家)相好。1928年秋,陈铁耕抱着迫切求学的愿望,离开了家乡赴沪,第二年春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就读。不久,他与陈卓坤等人在校内成立“一八艺社”,从事美术创作和研讨。1930年8月,他前往上海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初春,他与陈卓坤等与“一八艺社”社员联合上海的夏衍、周熙(江丰)等成立“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他又与陈卓坤、黄山定、钟步卿、郑启凡等兴宁同乡一起参加鲁迅主办的“木刻讲习会”。在此期间,他创作出泥板连环画《廖昆玉的故事》和丁玲小说《法网》、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插图,他的版画《母与子》、《殉难者》等17幅作品被鲁迅推荐去法国参加“革命的中国新艺术展览”,是那次展览中参展作品最多的作者。鲁迅编辑出版中国第一本木刻画集《木刻纪程》时,也收入他的多幅作品。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开始进攻淞沪,炮声震天,硝烟弥漫,“一八艺术研究所”毁于战火,人员各自分散,无法联络,陈铁耕在离家14年后第一次回到故乡的围龙屋。
陈铁耕回乡后,看到家乡的孩子求学心切,便萌生起办学的念头。他左右奔忙,多方联系,终于在家乡牵头建起了文宇学校,供附近孩子读书。当时,在梅县松口中学担任美术教师的罗清桢,听到邻居老同学陈铁耕回到家乡,特地前来拜访,请他介绍“木刻讲习会”的情况,罗清桢受到启迪和感染,在陈铁耕的帮助下,决心走鲁迅指引的道路,以木刻艺术作为武器,向黑暗的社会和反动势力作斗争。陈铁耕便热情地介绍罗清桢与鲁迅通信联系。
在家乡办学近一年期间,陈铁耕始终忘不了自己的绘画事业,忘不了在上海的画界朋友,1932年冬,他再次走出围龙屋,赶往上海,与老战友一起先后组织了“野穗木刻社” 、“M·K木刻研究会” 、“春雷美术研究所”、“野风画会”,开展木刻艺术活动。1933年,受日方的干涉,“野风画会”被迫迁入法租界,改名“海空画会” 。以后又遭到破坏,便成立“上海绘画研究会”,先后举办过作品展览会,印刷抗日画报、木刻组画、印刷传单贴到街头,还为援助东北义勇军举行联合画展、出版画集等。这些革命活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有10多位社员被捕入狱。1938年,陈铁耕奔赴延安。当年12月,鲁迅美术文学院成立,他任教员。以后又奉命前往敌后新华日报社工作。1940年底,在晋东南“鲁艺”任训育主任、党支部书记、副院长、代院长,曾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毛泽东同志的讲话。
1946年至1952年,陈铁耕先后奉命在哈尔滨大学、大连中苏友好协会工作,1953年被调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59年起在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任副教授、主任。
1965年9月,陈铁耕满怀悲愤的心情,回到故乡的围龙屋。在文艺整风中,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划为现代修正主义分子及政治上的反动分子,被开除出队,遣送回乡,每月只发给生活费30元。
陈铁耕回到家乡后,尽管政治上遭到压制,但他依然胸怀坦荡,生活朴素,保留着老八路、老干部的优良作风,他常这么说:“不管说什么,陈铁耕还是陈铁耕,历史会作出公正的结论。”家乡的父老乡亲和村干部了解他,知道他是个老革命,不会做对不起党和人民不利的事,因此没有歧视他,也没有迫害他,反而处处照顾他。然而多年的劳累,使他得了病。他的老伴是农村妇女,贤惠善良,陪伴着他度过艰难的日子。陈铁耕的病越来越严重,于1970年离开了人世,年仅62岁。直至1979年3月,经广东省委宣传部批准,撤销了原来的错误决定,恢复了陈铁耕的名誉。
尽管陈铁耕已不在人世,但他的名字和事迹一直被人传颂,他不愧是中国第一代新兴的版画家,他对党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出显著成绩,对中国新兴木刻艺术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刘乐群、范远达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