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红 岩 忠 骨
浏览次数:774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17  

 

  大坪镇上大塘村的大经围,历经百年沧桑,现在已不完整了,仅留下上、中、下三堂,但每年祭祀的人们仍络绎不绝,中华著名烈士黄文杰,就出生在这里。他原名祥庆,家名观妹,1902年10月出生,1925年参加革命,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一届学员。历任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职工部部长,上海临时中央局代理书记、书记,中共长江局组织部副部长、秘书长等职。他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机智沉着,不畏艰险,英勇奋斗,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祥庆自幼诚实纯朴,聪慧好学,追求进步。1925年春,借了兴民中学毕业生黄文杰(水口人)的毕业证去报考。从此,改名为黄文杰。结果,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不久黄文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十月,由军校党组织和苏联顾问鲍罗廷推荐为首批留苏学生之一,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就读,直至1929年毕业。1930年,黄文杰被分配到苏联的伯力、海参崴一带从事党的工作。1931年,他奉命回国后,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他经常出入于法租界等地,参加上海社会科学研究会等活动,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一·二八”淞沪抗战事件后,黄文杰主动参与发动工人和广大群众组织义勇军、敢死队、情报队、救护队、运输队等支持驻上海的十九路军。1933年1月,黄文杰任中央执行局职工部部长。当时,国民党反动当局继续实行白色恐怖,不断加紧对上海市区的控制,利用叛徒特务,四处寻找上海地下党机关,搜捕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革命,上海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的恶劣环境下,1934年9月,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上海中央局”,黄文杰任代理书记。

 

  1935年2月19日,上海中央局遭到严重破坏。黄文杰被捕入狱,被判处15年徒刑,先关押在上海,后转押于南京宪兵司令部监狱。黄文杰化名为李光龙,泰然自若,严守党的机密,坚称自己是学者。他虽然身陷囹圄,但对党矢志不渝,立场坚定,鼓励难友,坚持斗争。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在南京、武汉等地公开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八路军南京办事处成立后,即营救在狱同志,黄文杰被保释出狱,留在南京办事处做党的组织工作。9月26日,黄文杰遵照周恩来、叶剑英同志的指示,代表八路军南京办事处,到南京中央军人监狱接陶铸、曹瑛、赵希愚等7人出狱。10月,南京办事处迁至武汉,改名为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黄文杰亦为代表团的成员调到武汉,任长江局组织部副部长、秘书长。他积极协助秦帮宪开展重建长江中下游各省党组织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先后建立了南京、湖北、广东、浙江、安徽等省市党组织。他重视做好党的思想建设工作,曾主持举办南方各省各地区的党员干部训练班,重点培养县、区级基层干部。

 

  1938年初,黄文杰以驻广东特派员身份到达广州。1月成立了八路军广州办事处。他和张文彬、廖承志、薛尚实等以广州办事处为活动据点,经常开会,商量工作,使广东的抗日运动逐步发展起来。随后,黄文杰根据长江局的指示精神,同广东省的领导同志张文彬、薛尚实认真研究广东的斗争形势,做了大量工作,正式成立了以张文彬为书记的中共广东省委。省委成立后,黄文杰又参与研究制定广东党组织的工作总方针。并根据总方针,采取了有效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卓著成绩。

 

  10月中旬,中共长江局为了应付广州即将沦陷的局势,特派黄文杰到广州。他抵穗后即同广东省委代理书记李大林同志主持召开紧急会议。作出四项决定:“(一)省委机关和八路军办事处迁往粤北。(二)成立中共西南特委(后改为粤中特委)和中共东南特委。(三)省委常委分赴各地分片领导。(四)中共广州市委留下组织部长陆新带领部分党员坚持地下斗争。”黄文杰为贯彻省委决定,落实应急措施日夜操劳,一直忙碌到日寇占领广州前几天,才同云广英、陈健等人最后撤退到粤北。接着亲自指导成立了八路军韶关办事处,在韶关西河坝租赁民房“安园”,继续开展工作,他才离开韶关。是年冬,长江局秘书长黄文杰,又到韶关向广东省委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黄文杰的具体领导下,广东省委认真贯彻执行了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重要指示,因而有力推动了广东各地的抗日战争。

 

  1939年春,国民党开始走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道路。为了反对国民党的反动逆流,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工作,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同叶剑英、董必武、邓颖超等在渝召集南方各省领导人开会。黄文杰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决定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发动群众,壮大党的力量,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争取抗战胜利。在中共南方局负责组织部工作的黄文杰,忠实执行党的决定,虽然身有肺病,仍然埋头苦干,积极工作,从不考虑个人安危。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撰写发表了《政党论》一书,并且经常撰写文章,以“绚云”、“烂光”等笔名在党的报刊《群众》、《解放》、《新华日报》发表,积极宣传党的抗日纲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黄文杰的俄文造诣颇深,尽管当时工作繁忙,仍先后翻译了四、五本苏联百科全书的单行本,还为俄文翻译家张仲实翻译斯大林《论民族问题》一书做校核工作。

 

  1940年秋,黄文杰的旧病未愈。这时日本飞机经常狂轰滥炸重庆,一天晚上,他因躲避日机轰炸进防空洞,又患伤寒病,连续发高烧,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终年38岁。

 

  黄文杰逝世后,重庆办事处的全体同志为之致哀,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同志悲痛地亲自送葬至墓地。为了悼念“对党无限忠诚,对人对事大公无私”的黄文杰,《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专刊上,登载了叶剑英同志的悼念文章,称赞黄文杰“农民气质浓厚,做事认真负责,有骆驼般精神”。《群众》主编闵廉也写了悼念他的文章。1958年周恩来总理派人将黄文杰等14人(包括周恩来的父亲和邓颖超的母亲)的遗骨火化后深葬。1984年6月,经中央同意,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在红岩建立“红岩革命公墓”,将黄文杰等人的骨灰移葬红岩革命公墓。

 

                                                       (陈作新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