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906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10 |
琵琶塘曾屋,位于兴宁市坭陂镇陂新村琵琶塘,始建于明代。坐东南向西北,三堂七横三围围龙屋,分布面积79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4900平方米。
鸡鸭撑起大屋梁
琵琶塘曾屋,坐落于坭陂镇陂新村,坐东南,向西北。大屋颇具规模,因其屋门前大片泱泱水塘,形似弹奏之乐器琵琶而得名,还有另一别名,誉“仙女照镜”。
约在元朝末年至明朝初年间,先祖曾道经公,只身一人从刁坊横江上陶屋迁来琵琶塘,租住陈姓房屋,致力于养放家鸭、垦荒种植。后与陈姓女成婚,继娶黄氏,共生四子。待儿女成长,道经公头脑灵活,想到“放养家鸭”乃简单劳动,收入不丰,不如孵育小鸭更能赚钱养家。于是,父子合作,经过艰苦创业,终于成功闯入家禽孵化专业。孵化鸡鸭种苗,是纯技术活,来不得半点虚假。譬如,鸡、鸭蛋进桶前,稻谷必须炒至摄氏38℃,当时没有温度计、电源等现代设备,曾氏父子反复实践,凭经验掌握其中环节,如温度、湿度、气候的差异变化等。测试温度,晴日靠太阳冷热,阴天依靠“眼皮”感觉温差。父子俩不辞辛劳,细心操作,从众多鸡蛋鸭蛋中拣出“时蛋”,留下“胚蛋”,用颜色标好符号,标明日月。就这样翻来覆去,一直留心观察16-18天,然后换上新鲜谷壳,把温度设在32℃,接着盖上棉被,深夜也常起床不断翻动。掌握准确破壳出苗时间,小鸡需l9天左右,小鸭需28天左右。在没有师傅的指导下,他们摸索出一条人工孵育的技艺,道经公开创了兴宁孵化业之先河,称得上是孵育技术的开山祖师。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因此,琵琶塘因孵育鸡鸭而出名,至今,已有20代人,甚至把孵化技艺传到周边邻县,此地的鸡、鸭幼苗健硕好养,是人所共知的。并向邻县传授技术,成为闻名周边的大师傅。他们慢慢积聚了资财,便在现祖屋大片八间“合面杠”,相继建造祖堂“三横一围龙”。这样,通过道经公的艰苦努力,手头有了积蓄,再经过七代子孙的不断完善,构成现在八横三围三堂大围龙屋。由于人口繁衍迅速,子孙后裔不断分居另过,祖居周围先后建起六座新屋。时至今日,琵琶塘所属地域,以开有大门的房屋算起,计有l9座新建屋宇。琵琶塘清一色曾氏族人,人口徒增至两千多人。
先祖敦厚、诚实,以务农、孵化为业,用汗水换来了家族的兴旺发达,并遵从祖训:“《大学》十章能治国;《孝经》一部可传家”。不忘读书求知,走治国安邦的道路,先后办起了4间私塾培育后裔,以后办起新学,村子里“饷办”完小“道经学校”,后于l958年拆除,移建现在的陂新小学。因此,琵琶塘曾氏后裔中,代有走上革命、从政、从商等各个行业,如曾文胜曾任新四军营长,牺牲于皖南事变中;曾虎标任大革命时期的兴宁短枪队长;还有曾云祥、曾一鹗、曾云骧、曾坤英等族人精英。新中国成立后历年考上大学的学子不计其数。
(曾子沾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