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845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09 |
肖氏大夫第,位于兴宁市叶塘镇大路下村莲塘背,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系落居祖十六世肖锦屏所建。坐西北向东南,三堂四横围龙屋,分布面积58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374平方米。
将军兄弟同抗日
叶塘镇大路下村莲塘背肖屋,传颂着肖君勉、肖冀勉兄弟积极抗日,保家卫国的许多故事。
哥哥肖君勉,家名肖佛连(1896一1970年),1918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军事学校,是叶剑英元帅当年的同班同学。毕业后任连、营长,积极投身北伐,在许崇智军长部下,任上校军械处处长,1932年任虎门要塞司令部沙角炮台总台长,曾与叶剑英元帅一起打仗。1935年任广东省警察局督察长。1943年积极参加抗日,与侵华日军作战数次,任88军少将参谋长。1945年9月3日,日本投降后,他因不满当时政治腐败而闲居广州,做些小生意维持生计。1950年春的一天上午,肖君勉在广州街头做生意,巧遇叶剑英同志。从此肖君勉被安排在省参事室工作,任广东省统战部参事室参事。1970年在广州病逝。
弟弟肖冀勉,家名肖云连(1902一1987年)。从小头脑敏捷,反应神速,处事慷慨,助人为乐,幽默果断。1920年兴宁兴民中学高中毕业,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肖冀勉闻讯后,立即从老隆坐船至广州。当晚恰遇陈赓(后是解放军大将)、宋希濂共旅店住宿。翌日,三人经人介绍,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任教导团排、连长。1925年2月随团东征。在惠州、棉湖战役中勇敢善战,负伤不下火线,屡立战功,被任为独立团少校营长。在北伐战争中,参加福建莆田之役,在江西击溃孙传芳叛逆军,接着随部队进攻上海,参加凇沪江东桥战斗,获得全胜。升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校科长、师政治部主任及军政部秘书等职。1929年调回黄埔军官学校,任军官学校研究班大队长。1930年调升国民政府警备旅团副、上校参谋主任。
1932年,肖冀勉率领部队参与“一·二八” 凇沪抗战,由于策划周详,指挥得力,连挫日军,战后调任五十八师副旅长。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妄想亡我中华,在卢沟桥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侵华战争。大肆屠杀我国人民,同时实行烧杀抢三光政策,东三省沦陷后,战火猛速烧到上海。肖冀勉率领部队积极抗日。1938年8月升任浙江省保安第一纵队少将指挥官、省保安处长兼金(华)兰(溪)警备司令。日寇把肖冀勉视为“眼中钉”, 非拔不可,1939年4月8日,日寇派海陆空三军攻打金华温州,调派20多架重型轰炸机疯狂地向肖冀勉住所轰炸,其妻子、儿子和女儿三人一同罹难。国仇家恨使肖冀勉悲愤至极,并立下抗战誓言:“日寇未消灭,金温二地不克复,终不娶妻”。
1940年,肖冀勉升任浙江保安第一纵队司令,同年任陆军暂编第33师少将师长驻守温州。他派人深入日军附近,搜集敌人情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那年腊月的一个晚上, 他以“迷魂阵”的战术,乘敌不备,又天助大雪之机,子夜时向驻守温州的日寇发起进攻,一举消灭日寇一个团。另一次,他用“包围战” 全歼驻守温州日寇二个团,在两次攻克温州中,共消灭日寇一个师之兵力,并缴获日军数十门大炮,枪枝弹药不计其数,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在温州,肖冀勉命令军队不准侵犯民众财产,使温州商绅各界深受感动,称肖冀勉是一位“高洁廉政的清官”。温州人还建了“勉公亭”和“勉公碑”,于1943年10月举行落成典礼,长久留念。
(谢爱华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