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796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07 |
刘氏大夫第,位于兴宁市叶塘镇河西村。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刘氏十七世贵昌三兄弟合建。坐西向东,四堂四横一围龙,门前有禾坪和池塘,分布面积71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4613.7平方米。
精心经营成大业
在兴宁市叶塘镇河西村,有一座围龙屋叫“刘氏大夫第”。屋内有一块朝廷赠的牌匾“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皇恩诰命封刘锡韬为朝议大夫,名德高风。”这座大屋是刘锡韬的三个儿子合建的。
刘锡韬出身贫寒,开始时靠挑箩担卖杂货,做小百货生意,帮干货店挑货等维持生计。由于他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先开小店、再开大店,开染房,后来当上官,于光绪元年被朝廷封为“朝议大夫。”
刘锡韬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刘贵昌从小精明能干,好学上进。有一次刘锡韬带着12岁的长子刘贵昌去干货店办事,刚走进店内,老板便满脸笑容迎过来,热情地泡茶,首先把一杯好茶递给刘锡韬的儿子刘贵昌,刘锡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过了一会,才硬着头皮问店老板:“老板,请问一下,你刚才先端茶给我儿子是何用意?”店老板反问:“你猜猜我是何意?”刘锡韬说:“老板,我实在猜不着,还是请你告诉我好吗?”此时,店老板指着他的儿子说:“你这个儿子是个人才,将来定能做大事,赚大钱,你以后就靠这个儿子发达。所以我要先敬茶给他,再过十年,我可能还健在,还能看到。” 此后,刘锡韬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长子刘贵昌非常争气,认真读书,且很有生意头脑,帮助家里打理生意。三个儿子相继长大后,刘锡韬的生意也需拓展,到底做哪一行生意才有利润,长子刘贵昌通过市场调查,觉得布疋是万家所需,此生意最能赚钱,于是他们决定开染房做布疋生意。在兴宁县城开设商号为“刘俊盛”的染房店铺。一开始开染房(收纱、染纱、收布、碾布)做布疋生意时,他们就讲信誉,求质量,深得当地群众信赖,先后在兴宁开有40多间店铺作坊。
据传,“刘俊盛”生意越做越大,与一次发生在兴城上坝的龙卷风有关。他们开染房,把各种颜色的布疋染洗好以后,拿到上坝晒。有一天,突然刮大风,一阵龙卷风把“刘俊盛” 在上坝所晒的五颜六色的布卷上天空,越卷越高。所晒布料全部随风吹走,此时大家都说:“完了!完了!这突如其来风灾会使‘刘俊盛’损失惨重,不知何日才能翻身。”此时,刘锡韬和儿子刘贵昌、刘启昌等都说:“这是好事,这肯定是件好事!”说完,他们便安排店里的几位年轻人去跟踪这些布。结果发现,各种颜色的布分别吹到河源、五华、惠州、潮汕等地。当地客商看到布上写有兴宁“刘俊盛”字样的布,色泽鲜艳,质地好,很受顾客青睐,便纷纷向“刘俊盛”联系货源。从此以后,“刘俊盛”声名远扬,生意越做越红火。刘锡韬的子孙经营“刘俊盛”字号店铺兴旺发达后,在广州、佛山、惠州、英德、南雄、韶关、潮汕、江西、福建等地共开设有134间“刘俊盛” 字号 店铺,经营布疋生意。他们做生意积聚了财富后,在家乡买田地,做大屋。首先在叶塘河西村做了“刘氏大夫第”, 接着刘锡韬的子孙分别在家乡做了“朝议第”等10个围龙屋。
(谢爱华、刘波中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