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845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2-26 |
炉厂发家建四屋
话说黄槐镇宝丰村社背角有一座高大雄伟、富丽堂皇的围龙屋,三堂、四横、双斗门,仅柱子就有18根,其中石柱8根,屋名叫惠毅公围。提起兴建这座围龙屋,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明朝天顺年间,兴宁王氏栅里始祖钦哉公之六世孙王继宗移居宝龙山口(今兴宁市黄槐镇宝丰村)定居,传至十六世王历臣率奇清、奇明二子在枫树角建了一座三堂围龙屋,屋名跻源第。王奇清之子王裕光生四子:长子郁文、次子郁焕、三子郁华、四子郁跻。
且说王郁跻,自幼聪慧,相貌端庄,举止非凡。少年时期他在南扒私塾学堂读书。一日,先生带着王郁跻和一群孩子去下南扒参观平远县大柘人开办的铁炉厂。奇怪的是这群师生一到厂里,炉火骤然升高,流出的铁水特别纯净,所铸的铁锅口口光洁无瑕。老板见状,不禁心中暗喜:有此奇事,莫非这群人当中有“财神”?为了证实此事,老板就叫他们一个一个轮流进厂来。轮到王郁跻时炉火突旺,火苗升高三尺。老板顿时悟出了王郁跻就是“财神”。他想,如果这个厂子是他的,定会大发其财。于是,精明的老板打算将炉厂的一半让给他,并当即对王郁跻说明自己的意图,王郁跻感到惊奇、纳闷,不敢答应。
回到家中,王郁跻将此事告诉父亲,父亲说:“家里穷,哪里有钱入股份?”王郁跻说:“炉厂老板说不要我出钱,挂个名就可以!”父亲说:“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入股份就要出钱,没有出钱的股份我家不能要!”起初,父亲不肯答应,但王郁跻坚持说:“还是想想办法吧,人家完全是出于好心呀 !”经不住儿子的左劝右说,王裕光终于松了口。经过家人商量,决定向亲戚借钱。于是,王裕光向黄陂径口曾姓亲戚借了七十两白银,回家后便把四个儿子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兄弟四人要知道,我今向亲戚借了这么多钱去炉厂入股,如果发了,就可能做四个大屋,如果亏了就做四个竹筒去讨饭了!”
次日,王裕光领着王郁跻,带着七十两白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下南扒炉厂。老板热情接待,就是不肯接收他的钱,王裕光再三表示,不出钱这个股份不敢要。推让了几番之后,老板终于收下这七十两白银,作为王家入炉厂的股份。此后,王郁跻白天在南扒私塾学堂读书,晚上住在下南扒炉厂。说来也很奇怪,自从王郁跻在厂后,炉厂的生产真的突飞猛进,异常红火起来。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几年以后,由于产品一度滞销,积压了一大批货,老板失去了信心,决定将自己名下的股份全部转让给王裕光父子。从此以后,炉厂成为王家的产业。
王裕光接管后,父子想方设法,寻求销路,在精心打理、努力经营下,厂子又重现生机,日益红火,生产顺利,产量倍增,销路畅通。据说长期不用修炉子也照样铸铁。这可累坏了炉厂的工人,没日没夜,他们想借停火之机修炉休息几天,便想出一招,偷偷把大石头抛进炉膛中。没想到,投石不仅没有把炉火熄灭,反而火苗更高,铁水更好。当时四处传闻下南扒炉厂用石头也能炼出铁来。而实际上是,投进去的石头正好堵在炉壁的凹陷处,以至不用停火修好了炉子。
经过一年又一年的打理,厂子越来越兴旺,王裕光父子很快成了当年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四兄弟先后在山口村建了四座大屋。长子王郁文的屋建在作寮下,为两堂双横围龙屋;次子王郁焕的屋建在陶前,为两堂双横围龙一斗门;三子王郁华先在银矿坑建了一座屋宇,后来建在完袛下,为两堂双横围龙屋。而四子王郁跻建的就是“惠毅公围”,远近闻名。
(王镜祥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