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726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2-26 |
鲁迅清桢木刻情
1905年5月,罗清桢出生于兴宁宁新高陂村罗屋。这个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穷孩子,竟然走上木刻艺术创作之路,成为现代木刻运动的先驱,这是与鲁迅先生的指引教导分不开的。然而,一个在粤东北山区,一个在千里迢迢之外的上海,怎么会结下如此深厚的情谊,这里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罗清桢的父母在农村,都是以做小手工业、磨豆腐和耕田为业,偏偏他却爱上木刻,缘于三叔的启示。1910年的一天,罗清桢的三叔在村前画水墨画,看见一个喜鹊落在厕所屋顶时尾巴翘起,便急唤他来看,接着三叔便把喜鹊的动态画了下来,画得很像,一下子激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1912年,他在本村启明小学读书,后来由于家境艰难,无法再上学,于1916年辍学在家帮做纸扇磨豆腐。1917年,三叔到兴宁县城植基小学任教,他也跟随着去该校读书,1921年进兴民中学读书,1924年毕业,1925年就在县城城南小学教书。那时,他对绘画艺术的追求越来越迫切,1926年6月,就到上海就读新华艺术大学,后来因病回乡,秋季到兴宁新陂小学教书,仍念念不忘学习绘画。1927年8月,他再次到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西画系就读。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鲁迅先生大力倡导木刻艺术,1930年2月8日,鲁迅到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近代美术思潮”的演讲,罗清桢闻讯后,与同乡同学陈铁耕赶去听课。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鲁迅先生,受到木刻运动的熏陶。那时他跟鲁迅并没有深厚的交情。那年夏季,他在新华艺术大学毕业后,秋季就回到家乡,到梅县丙村中学任教,第二年秋季到梅县松口中学任教,也没跟鲁迅联系过。
1932年夏季的一天,曾参加鲁迅举办的中国美术史上的第一个木刻讲习会学习的陈铁耕,回到永和华岭老家,他闻讯后,急忙从松口赶回来相见,听陈铁耕讲木刻讲习会的情况,并看到鲁迅赠予陈铁耕的德国木刻家梅斐尔德的《士敏土之图》等木刻画集,他顿时被那黑白分明、线条粗劲豪迈,表现力强烈的画幅迷住了。他决心按照鲁迅指引的方向,以木刻艺术作为向黑暗社会战斗的武器。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刻出了50多幅木刻画,出版了《清桢木刻第一集》,共有10幅作品。随后寄给鲁迅先生请求赐教,鲁迅于7月6日即复函:“……《挤兑》与《起卸工人》为最好,但亦有缺点……”经鲁迅介绍,这两幅作品发表于《现代》杂志1933年第八期,更是激发起他的创作劲头,创作了不少木刻作品,寄给鲁迅先生。1933年秋冬,鲁迅又给罗清桢复信,指出他的木刻作品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提出“广东的山水风俗、动植物,知道的人并不多,如取作题材,多表现些地方色彩,一定更有意思。”“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画的美和力,而且风俗图画,还于学术上也有益处。”鲁迅这种方向性的教诲,对罗清桢的木刻创作起了重要作用,确立了自己的创作道路,立志做一个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艺术家。
从此他跟鲁迅先生的联系多了起来。
1934年1月,鲁迅为了把现代版画推向世界,挑选了中国青年木刻工作者的作品58幅,寄给法共《人道报》主编等人,由他们组织在法国和苏联举办的“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会”展出,其中罗清桢的作品6幅,他指导的松口中学学生作品5幅,占去全部作品的五分之一多。1934年4月,他出版了《清桢木刻第二辑》,收入16幅作品,又寄给鲁迅先生,鲁迅看后回信说:“这一辑佳作较多。”并挑选了《爸爸在工厂里》、《静物》、《韩江舟子》、《夜渡》等4幅,编进《木刻纪程画集》中,德国美术评论家艾丁格罗给鲁迅的信中说:“罗清桢的作品是前途大有希望的。”
鲁迅对罗清桢的木刻和改用土纸印刷,给予很高的评价。1934年10月,鲁迅在给他的信中说:“先生印的木刻,的确很进步,就是木刻也很进步!但我看,以风景为最佳,而人物不及。”鲁迅认为,擅长木刻的人广东较多,最好的是李桦和罗清桢。“罗、李二人,其技术在中国是很好的。”为了帮助他提高木刻艺术水平,鲁迅还经常寄赠中外木刻图刊给他。1934年冬,平津木刻研究会发展组织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罗清桢自选20余幅作品送去,鲁迅又另选他的6幅作品寄去,这是自有新兴木刻运动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罗清桢的作品在这次展览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那细致严谨的新风格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1935年3月4日,罗清桢的14幅新作,参加中法木刻交流展览。5月,在鲁迅先生的鼓励下,他出版了《清桢木刻第三集》。6月,他赴日观摩木刻艺术,先后拜见了一些日本艺术家。8月21日他从日本东京返回后,仍到松口中学任教,这一年发表了《逆水行舟》、《于》、《松江夜色》、《晨》、《时代之轮》等作品,都得到鲁迅先生的教诲。
从1933年7月至193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他与鲁迅通信及寄赠书画刊物等近50次。《鲁迅书信集》中,收入与罗清桢的复信达20封,这是近代木刻家中保存鲁迅复信较多的人之一。罗清桢热心鼓励同事和学生从事新兴木刻艺术,在松口中学组织“黑白木刻研究会”,出版《松中木刻》画刊,得到鲁迅先生的支持,鲁迅先生给他主办的《松中木刻》画刊封面题字。他与鲁迅先生结下了深厚的木刻情谊。
1936年夏季,罗清桢因支持松口中学学生反对奴化教育的学潮被解聘,8月初到大埔县百侯中学任教,在地下党的关怀教育下,他努力学习社会科学理论,创作了《阵行》、《光明的枢纽》、《前瞻中的回忆》、《雾中行军》等作品,还有《挣扎》、《殉难者》、《狂歌当哭》等作品发表于《文学》杂志,《前瞻中的回忆》还获得莫斯科国际版画展一等奖。他还制作了反映抗战形势逐渐明朗的《晨雾》、风景《侯山飞瀑》、《古松荫下》等作品,他的艺术成就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更以火热的激情投入抗日宣传活动,相继刻出了《残酷的轰炸》、《咆哮》、《火炬的传递》、《全国人民总动员》、《准备收复失地》、《汽笛响了》(此画曾获莫斯科国际版画展二等奖)等一批战斗性强、艺术性高的作品,在广东各地广泛流传。这一年,他把当地爱好美术的中小学教师和在乡青年组织起来,成立“百侯战时美术研究会”,以美术创作开展抗日宣传。1938年春节期间,他组织家乡在乡青年读书会,出版时事宣传墙报;暑假他特地奔赴汕头,和码头工人一起劳动,一道睡街头,体验码头工人的疾苦;寒假赴香港结识了作家茅盾和木刻家温涛等,茅盾约他为姚雪垠的小说《差半车麦秸》英译本作插图。这一年,他刻出了描写八路军抗战的《抗战三部曲》(即《总动员》、《出发》、《突击》)等热情歌颂抗日的作品。
1939年春节,罗清桢从兴宁出发,经龙川、和平、吉安、南昌、赣州等地,一路作画,进行抗日宣传。暑假,他组织侯中师生在第九集团军的名义下,组织“饶埔战工队”,他担任副队长,在大埔、饶平两县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当年10月19日,百侯中学举行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大会,他画了一幅6尺高的鲁迅画像,并拿出自己珍藏的鲁迅亲笔书信,在会上展览,他向全校师生满怀深情地介绍了这位中国文化旗手的事迹及对青年的无比关怀,致使声泪俱下,深深地感染了在场师生。
1940年2月,他赴江西赣北前线的上高县,参加抗日战地工作,主编《战地真容》木刻画刊。他在上高县一年多时间,经历了有名的上高战役,创作了70多幅木刻画,有力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血腥罪行和老百姓的深沉苦难,对教育人民振奋精神、抗战到底起到良好的作用,但却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百般刁难,说他是“赤化分子”,《战地真容》也于1941年底停刊。
1942年2月间,罗清桢回到百侯中学任教。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大搞“白色恐怖”。一天黄昏,反动派乡丁数人到宿舍搜捕罗清桢,他事先得悉脱险。数日后,反动头子的秘书书函约见罗清桢,他毅然前往,遭到秘密审讯,严刑拷打,灌辣椒水,他坚贞不屈,不肯泄露秘密,身心受到严重创伤,数日不能进食,释放后才逐渐恢复。学期结束后,返原籍养病,经医生诊断为肠结核。虽多次医疗仍无法救治,于1942年11月15日在家逝世。他的生涯全为中国的新美术而献身,他是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开拓了新道路的斗士,他那中国现代木刻艺术的“忠贞的先驱者”的情愫,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1980年他的家乡兴宁,成立了“清桢版画会”,播种者播下的种子在这春天里已长出嫩绿的新芽来。
(刘乐群根据有关史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