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神光映读上金榜
浏览次数:884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1-29  

神光映读上金榜

 

  宋代,兴宁神光山(原名挂榜山)下,有一位读书人罗孟郊,自小苦读,后来高中探花,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一、牧牛童窗外听课

 

  兴宁市宁新文星村长陂岭一带,一直传颂着罗孟郊小时候读书求学的故事。

 

  罗孟郊生于1092年。他少年丧父,出身贫苦,常年靠放牛过日子。长陂岭是个大岭岗,方圆几华里,草盛苗茂,是个很好的放牧场地。罗孟郊每天都把牛牵到这里放牧。

 

  当时,长陂岭下(现文星小学所在地)有一间私学,有一位先生教几个学生读书。教书先生是个上了年纪的人,由于也是出身贫苦,所以对穷人的孩子特别有同情心和爱心。罗孟郊酷爱读书,但是由于家境太差,一直无法上学。他便想方设法寻找读书的机会。他见长陂岭下那间私学每天书声琅琅,心里非常羡慕,便经常躲在窗子外面听学生读书,听先生讲课。先生念一句,他也念一句;先生教写字,他也学写字,不过他没有纸和笔,只能用手指在空中划;先生叫大家背书,他也跟着学生背。时间长了,被先生发现了。先生从课室里走出来。先生一出,他就跑,他怕先生赶他走,不准他在窗外听课;先生一进教室,他又跑到窗子外边听。有一次,先生又从教室里出来。罗孟郊刚想跑,先生喊道:“小老乡,不要怕,我想问问你。”罗孟郊便停下来。先生走到他面前说:“你为什么躲在窗子外面?”

 

  罗孟郊涨红着脸,低声说:“我听你讲课。”

 

  先生十分高兴,他没想到这个放牛娃躲在窗子外面是听他讲课,便说:“你也想读书?”罗孟郊说:“想,我做梦都想读书。”先生说:“想读书为什么不来报名呢?”罗孟郊有点难过,低着头说:“我家穷,交不起学费。”

 

  先生沉默了。过了一会,他又问:“你家里有几个人?”罗孟郊说:“就我和老母亲两个人。”先生问:“你父亲呢?”罗孟郊的脸上立刻阴郁起来,有点想哭,说:“父亲早死了。”

 

  这时,先生的心里也一阵悲酸。他想了一会,然后问:“你是天天来这里放牛吗?”罗孟郊说:“是的,我天天都来这里。”先生说:“这样吧,你每天放牛时把牛拴好后就进教室里来听课。”罗孟郊起初十分高兴,但很快又现出为难的神情,讷讷地说:“先生,我交不起费。”先生说:“你来吧,我不要你交学费,还会给你纸和笔。”罗孟郊没想到先生这样好,高兴得真想跳起来。他非常感激这位先生。

 

  此后,罗孟郊便天天来这个私学上课。他读书非常认真,人又十分聪明,没过多久,便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平时还随身带着书本,没有上课时便一边放牛一边看书。先生见他如此认真,成绩又这样优异,认为他将来肯定会有出息,便加倍认真教他。不久,这间私学结束,学子已学完了应学的课程。先生觉得罗孟郊就这样停止学业十分可惜,就推荐他去南山(后称神光山,又称挂榜山)下的一间私学继续读书。

 

  罗孟郊来到南山以后,读书更加刻苦,每晚都读到深夜。不久,他便如一颗耀眼的新星升起在北宋的科场上。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罗孟郊考取举人;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考取进士并中探花。他是梅州客家唯一的一位探花。罗孟郊高中探花后,官授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

 

  后来,长陂岭的父老乡亲为了纪念罗孟郊,教育后代,在罗孟郊年少时放牧的地方建了一个亭子,取名“古牧亭”;在罗孟郊年少读书的地方建了一间祠堂,叫“文峰探花祠”,也叫“翰林堂”。罗孟郊去世后,又在离文星长陂岭约一里地的地方,建了一座坟墓,占地很阔,建筑十分豪华,名叫“探花墓”。现在,“古牧亭”石碑和“探花墓”碑都放在宁新街道文星村白云寺。

                                                           (罗维金搜集整理)

 

  二、 神光映读中探花

 

  罗孟郊,兴宁神光山(原名挂榜山)下罗岭人。累官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他早年丧父,家里又穷,只好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一天,罗孟郊在山坡上放牛,正打开书卷阅读,有个跛脚老人前来问路。罗孟郊谦逊有礼地回话,并热情地送老人上路。分手时,老人慈祥地摸着他的头说:“你年少知礼,是个好孩子。”

 

  罗孟郊非常刻苦用功,读书常至深夜。有一天晚上,他发觉灯油已尽。正焦急间,忽见那日问路的老人,自门外飘然而入,对他说:“相公(注)要读书,可跟我来。”罗孟郊拿起书卷,身不由己地跟着老人,来到山顶,顿觉眼前一片光明,亮如白昼,望望远处,却是朦朦胧胧。罗孟郊深为惊异,不知这亮光从何而来?这时老人笑道:“你不必疑虑,我是本山山神石古大王,念你知礼好学,特将神灯一盏,悬在上空,供你映读。你可安心用功,待鸡灵山传来鸡鸣时,方可回去睡觉。”说罢凌空而去。

 

  从此以后,罗孟郊更加发奋用功,每天晚上都到山顶借助神光映读。每至夜半,鸡灵山那边果然传来清亮的鸡鸣,这声音与一般家鸡的啼鸣迥然不同。三声过后,山下的村鸡才鸣。罗孟郊便回家就寝。一连数年,他都是这样勤奋攻读。至十九岁时,罗孟郊赴京殿试,便一举高中探花。

 

  后人为纪念罗孟郊,便把他读书时的南山改名神光山,又把鸡灵山改名鸡鸣山。罗孟郊不但勤奋读书,还苦练书法。相传他洗过墨砚的山泉,水色都成了墨色,故叫墨池。墨池附近后来建有探花祠、墨池寺。那些地方而今都成了兴宁的著名古迹,为历代文人学士重九登高的必游之地。

 

  (注)相公:客家人对别人儿子的称呼。

                                                            (陈紫山搜集整理)

 

 

  三、寒冬下湖取鱼孝敬母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罗孟郊上京城开封府应试,高中探花,官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可是,在朝中多年,他目睹奸臣秦桧为非作歹,致使朝政腐败,官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挥霍无度,花天酒地,不顾百姓死活,平民生活艰辛。他情不自禁地怀念家乡,想起神光山松柏苍翠,竹木成荫,鸟语花香,环境幽静,又想起孤苦伶仃的老母亲,不由心绪烦乱,从而萌发出请假还乡的念头。

 

  一天深夜,罗孟郊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不觉间三更鼓响起,四更临近。他旋即起床,走到案桌前,低头看看摆在桌上的墨砚,心潮难平,忙伏案写了请假书,心里才觉得舒畅一些。忽然他又来了诗兴,于是,写了一首《京中怀旧》的诗句:

 

一自题名后,思归何日归?

虽然着官锦,不及舞斑衣。

故里桑榆晚,他乡雨雪霏。

庭前停玉轸,目送雁南飞。

 

  罗孟郊请长假回乡,归心似箭,一路上轻骑简装,既无心游览苏杭的名山胜景,也不接受沿途的送礼珍品。不过个把月光景,便回到兴宁。

 

  兴宁的官僚绅士听到罗孟郊回乡的消息,在兴宁西厢五里接官亭摆宴款待。他婉言谢绝,说:“承蒙诸位见爱,罗某岂敢受此厚礼焉。诸位乃十万百姓父母官也,望能爱民如子,不要挥霍库银。罗某此行,实是请假侍奉慈母,以尽孝道罢了。县里乡间政事,不必问我;所送礼品,恕不承领,望能收归国库,以资民用,如此方为善哉。”说完,他便骑上自己的马扬长而去。

 

  回到家里,他想起自己幼年丧父,家贫如洗,是老母亲省衣节食、勤耕苦织供自己上学,更是无微不至地服侍老母亲。每天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母亲房里请安,问母亲想吃些什么。一天清晨起床后,母亲对罗孟郊说:“我已好久没有吃过清蒸鲶鱼了,不知有没有卖?”

 

  罗孟郊想,清炖鲶鱼虽不是名菜佳肴,但现在正值寒冬,莫说是县城罕见,就是打鱼的人也不一定能找到鲶鱼。但他为了不让老母亲失望,思索了一会便安慰说:“我一定要让你老人家在早饭时吃上一顿鲜美的鱼汤。”说完,便走出家门。

 

  罗孟郊穿过竹林,沿田埂来到屋背的池塘边。那时,寒风袭人,塘水冰冷。他顾不了许多,毅然脱去衣服,冒着料峭冬寒,跳进刺骨的水中摸索着。忽然,他摸到水底下有一根大竹筒,连忙提上岸来,往地上一倒,只见几条生蹦乱跳的鲶鱼随着泥水溜了出来。他又惊又喜地把鲶鱼带回家,亲自动手做了鲶鱼汤给母亲吃。

 

  罗孟郊请假还乡,寒冬下水摸鱼,竭尽孝顺之心侍奉母亲的事被传为兴宁民间佳话。他去摸鱼的池塘,被人们起名为“曾子湖”。

 

                                                           (陈紫山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