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桃李芬芳凝深情
浏览次数:784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1-19  

  长安围,位于兴宁市龙田镇蓼塘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系当地罗氏十六世罗希仲所建。坐东向西,为四堂四横四楼阁(两层)带二围围龙屋,分布面积78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486平方米。

 

桃李芬芳凝深情

 

  龙田镇蓼塘村长安围,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系当地罗氏十六世罗希仲所建。说起这屋名有一定的来历。

 

  相传罗氏希仲,乃是当时皇家御用先生,学识渊博,为人忠正耿直,深得皇室赏识。因长期执教于京都,思乡心切,有意在家乡兴建祖屋,于是奏请皇帝。皇帝被他的孝心所感动,恩准了他的请求,让他回乡建屋,并钦批屋名为“长安围”,并用篆体雕刻“长安围”三个字,镶嵌在祖屋的大门上。祖屋建成后,先祖在大门贴上 “书香绵墨照,春日近长安” 对联,以激励后人发奋读书,将来成为担负国家重任的人。后裔遵循先祖的祖训,重视教育,保持“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培育了一大批人才。

 

  斗转星移,不觉到了清朝咸丰年间(1857年),罗家后裔罗斧月(又名甫月,原名献修)出生了。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17岁便考取了秀才,被选入广州广雅书院学习,专攻“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得到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被视为入学弟子。后来便从事教育事业。1905年,他倡办龙田小学、大坪通时学校,1906年着手创办师范简易科。由于没有地方讲学,便租兴宁县东城脚刘家祠为校址,当时罗斧月出任师范监督,后任县立师范学校校务;1907年,改办中学后,仍出任监督,同年,他以资衡校,鼓励学生奋发读书,后来在黄陂设馆讲学。

 

  随着年岁的增长,罗斧月长得身长玉立,容貌清癯,须黑鬓长,目光炯炯,声若洪钟,看上去很严肃,但对人非常平和热情,犹如春风煦人。那时,中等学校尚未有审定的课本,罗斧月不辞辛劳,亲自撰写讲义授课。他看到学生由于地域分散,上课路途遥远,但学生求学热情高涨,为了学生们能安心读好书,便决定在两地轮流讲学,即一个月在离县城六七十里外的黄陂月山陂上课,一个月在县城师范学校上课,以自己一人的来回奔波,换得学生安稳的学习环境,直到学期结束才专心回到师范讲课。1907年4月,罗斧月先生就任师范学校监督,当他了解到京城名学堂风气良好,便吸取其经验,并请在京的同乡购买各种讲义。1908年在师范基础上改办中学,改名为官立公学堂,1909年正月,由刘家祠搬至学宫,他仍出任监督。在教学之余,他积累了大量有关兴宁的史实,于1907年编撰了《兴宁县乡土志》,记述了当时兴宁的人文地理状况,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

 

  1910年春,在举贡考职特试中,罗斧月考取了七品小京官,进京赴任,聘他在京师大学堂讲授“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在教学中,他将历年来研究经学的心得,与西洋哲学、伦理学互相印证,深得学生赞赏,学生们都说:“罗教授学植深厚,贯通中西。”当时德国总牧师每堂课都亲临听讲,总牧师对学生们说:“罗教授是中国的大教育家,是难得的人才。”京师大学监刘延廷称赞罗斧月先生:一语道破礼学要诀,造诣深奥。

 

  1912年兴宁官立中学堂改名为兴宁县立中学校。时值改革,经费困难,大有停办之势,临时县议会推荐罗斧月复任校长。他赴任后,尽力整顿校纪,弘扬优良学风,使校务蒸蒸日上,他勤严施教,首先提倡在全县高等小学实行统考的办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917年后在兴宁坪塘神科学院设立讲座。

 

  1931年罗斧月担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他提出“地方兴衰,由于人才”的观念,引起较大反响。同年,国民党高级将领罗卓英邀请广州的学术文化界名流为罗斧月举办寿宴,当时的广东省政府主席林云陔特赠一块“儒林人瑞”贺匾,彰显了罗斧月的荣誉。1933年,兴宁县议会讨论修撰县志,推选罗斧月担任县志总纂。1934年夏,罗斧月义辞中大教授职务,回兴任职,编撰之余,仍在龙田租用铸新学校授徒讲学,后来自建“雅安居”作为书舍之用,1937年初步建成,随即开始在雅安楼教学,始终不倦,深得乡民称颂。在教学之余,他注意收集过去论述,撰写出《三礼札记》,成为传世之作。他培养了不少学生,王蔚奇、何晓柳、罗幼山、陈少岳、罗则桓、陈鸿初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后来均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942年9月18日,罗斧月去逝,享年86岁。他治学严谨,造诣深厚,钻研论著的可贵精神和他老而弥笃的感人事迹,在广大群众中流传。

 

                                                              (陈莉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