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文 官 武 将
浏览次数:923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5-12-21  

  杨桃树下陈屋,位于兴宁市兴田街道城北居委杨桃树下。此屋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系陈氏六世祖创建。坐西北向东南,为两堂两横枕头杠屋。分布面积167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760平方米。标准之“城中村”模式。

 

 

  在兴田街道城北杨桃树下陈屋,出了一位抗日救国的显赫人物——陈道行中将。他自小聪颖过人,好学上进,只因家境贫寒,靠祖屋公饷经费缴其读书至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英国毕敏斯书院肄业。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担任南京国民党中将高级参谋、上海战区工兵司令、西南交通查勘主任等职。参加过保卫上海战役、台儿庄战役。多年来,他驰骋疆场的戎马生涯,不仅战功显赫,累受升迁,而且文才功底厚实,文采飞扬,尤其精通古典诗词,人们称赞他是一位文官武将。

  早年,陈道行和相熟要好的叶剑英元帅结交过拜把兄弟,曾一同在杨桃树下“煨番薯”准家宴,以茶代酒,举杯共饮叙衷肠。叶帅与陈道行曾在张明达部共事讨伐陈炯明,一次东征时,两人曾虎帐谈兵,有同事同乡情谊。1949年广东解放后,叶帅主政在粤,电请陈道行回广州任职,陈道行因父病危未能赴任。尔后,陈道行的父亲去逝,叶帅亲送挽联致哀,他的挽联是这样写的:

三生有幸结贤郎,每当纵酒谈兵,

把盏高欢同骨肉;

一面无缘亲硕范,忽报登仙化羽,

束蒭凭吊致哀思。   

  据说,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期间抽空接见了陈道行等爱国抗日的老将。  

   陈道行的爱国情怀,可谓热血一腔,他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视中国人民如同砧上肉,任由宰割的野心深恶痛绝,日军借故攻陷芦沟桥时,他怒火中烧,对蒋介石当局御敌无谋,欲割地求和的行径,心急如焚,迫不及待地要与日寇拼搏,固我河山。他那如诉如泣,如血如泪的诗文,可见其心志,他写道:

芦沟烽火照尘埃,胡马嘶风踏血来。

视我既同砧上肉,知谁肯献窖中财。

坚城御敌谋无定,割地求和计可哀。

狼欲难填往事诫,速筹善策保丰台。

  多年来,他对蒋介石未能按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方略治国,而以“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主张十分不满。当时,陈道行任广西技术兵团团长,上司要请数名日本人当教官,他欲推不能,深感自己“职小言轻,莫言抗命”,但内心觉得那是奇耻大辱。当日军大举入侵,攻陷南宁,直取桂林时,他退在阳朔居住。面对此情此景,他对曾要求北上抗日杀敌以酬壮志,而未能如愿之事,耿耿于怀,遂赋诗慨叹:

一落边城五度秋,光阴虚掷叹淹留。

卑官不足安家俸,孤掌难鸣报国仇。

请愿出关难壮志,引狼入室是痴谋。

九洲铁铸当年错,果见崑崙战血流。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他在广州、香港,后远涉重洋旅美国安家,不时回来看看,会会亲朋好友,他对祖国的东方明珠香港浓情眷恋,诗兴大作,赋七律一首:

 一别香江逾十年,重来加倍渡船钱。

 壮观林立平民屋,动听风行妇女权。

 血色罗裙翻酒污,人工沧水变桑田。

 若从深圳抬头望,全港辉煌不夜天。

  他回广州,登越秀山五层楼,吟咏一首七绝:

 骋怀极目五层楼,万木凋疏近暮秋。

 革命狂潮风浪息,珠江依旧向南流。

  清心寡欲、淡泊明志的陈道行先生,一直保留着客家人勤劳俭朴的家风,他退休了,还是两袖清风,心胸开阔地吟唱人生:

 屈指流年届退休,居家养老不多求。

 粗衣淡食为今计,霖雨苍生负早谋。

 体力自知成弩末,劳心何苦出人头。

 天公许我宽闲日,斗室何殊百尺楼。

  他聊以自慰赋诗一首:

 老幼无分去做人,胡何触景叹沉沦。

樽中酒薄心知足,岭上闲云意自亲。

国步艰难思猛将,家风简朴惯长贫。

有书尽读身顽健,野鸟山花一样春。

  陈道行先生是位地道的客家游子,他走遍欧美、南亚非洲和内地南北闹市山川,但始终不忘故土,身在异域,却满怀思乡情结,依旧春风。思念神光山,挥毫七绝:

 秋尽乡间气渐凉,墨池丛菊暗飘香。

 神光山顶登高望,尚有何人醉路旁。

  他不忘和山岩,赋诗抒怀:

 宁江胜地话和山,拾级危峦石可攀。

 明代乡贤修楔处,千秋遗爱在人间。

  陈道行先生以德为官,忧国忧民,他留下最为珍贵的有两大财富,一是反映他爱国爱乡,仁爱为怀的《陈道行诗集》,二是造福百姓,康泰民众的矗立在兴宁市人民医院的“陈道行纪念大楼”和以其夫人命名的“玉英楼”,他的人文精神和高风义举,将名垂永久。

 

                                                               (老董搜集整理)

 

大洋彼岸故乡情

 

  陈道行(1900—1986年),他长得威武魁梧,浓眉方脸,留短胡须,两眼炯炯有神,气质高尚,是智勇双全、文韬武略的将帅之才。他少年就读兴城义正小学,后来立志从戎,赴广州投考宪兵学校。他一生戎马倥偬,是国民党军队中不可多得的抗日爱国名将。20世纪50年代中期,陈道行变卖香港家产携家带口移居美国檀香山。虽然夏威夷风光无限,因前途未卜,他却无心欣赏此般美丽景色,写下了《抵檀香山》一诗:“全家生计托檀山,去路渺茫过险关。釜破舟沉轮到我,只言前进不言还。”陈道行在《诗集》中写道:“年前得友助,在檀香山大学附近置一宅,境静园宽,草木各有景色,余颇乐之,年届退休后,更深居简出,日从事修篱剪草,光阴之易逝也。”1965年陈道行退休安度晚年,在绿树掩映的两层红墙小楼里与夫人李玉英常料理家务,怡弄子孙,接待来客,吟诗作对,日子倒也舒心。陈道行晚年始终保持平常心态,生活俭朴简单。子女大了,各自都已成家立业,两位老人相依相伴,形影相随。大陆解放后的一年春节,陈道行思乡心切,携家人回到故乡兴宁,高兴之余又跑到兴宁城石光街市场买了只4公斤多重的大肥鹅,老夫老妻一齐动手,夫人煮水,将军磨刀,杀鹅过年,全家乐也融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有许多海外赤子回国观光投资,热心慈善事业。又是一年九九重阳节,陈道行登上檀香山山顶,遥望被茫茫大洋阻隔的彼岸——中国,兴宁是他魂牵梦萦的胞衣迹,浮想童年在家的时光,写了一首《思乡》诗,又写了一首《梦故居》:“数间茅屋倚疏桐,窗牖分迊四面风。十里青麻遮瘦地,千条绿柳蔽晴空。蝉鸣古树梨初熟,鹊噪高枝桔正红。记共村童骑竹马,笑声犹入梦魂中。”20世纪80年代初,陈道行绕道香港回国,又一次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兴宁。他下车第一件事即到兴宁人民医院,看到医院设备还十分简陋,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病房拥挤,心中非常着急,下决心要动员亲朋好友尽力帮助家乡人民医院改善硬件设施,真正发挥救死扶伤、保护民众健康的重要作用。

  1985年春夏之交,陈道行夫人李玉英病重,在檀香山就医。陈道行有4个女儿,三个在美国本土,只有四女儿定居荷兰,她们相约去看望护理病母,李玉英没见到大女儿死不瞑目。大女儿工作多,任公司副职,她处理好手中事务急忙登上纽约至珍珠港飞机,飞机在太平洋上空飞翔,她惦记病母,无心欣赏太平洋风光,下了飞机直奔檀香山医院。李玉英见大女儿回来,在弥留之际说:“老家兴宁人口多,医院病房奇缺,流感暴发期间连走廊过道都挤满了病人。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们是中国出生的,回家乡做点好事行行善积积德吧。”说完,老人闭上眼睛撒手永远离开了,全家悲痛万分!陈道行和女儿们把后事料理完,开了个家庭短会,大女儿说:妈妈说得极是,老人家的遗嘱是要兑现的。陈道行说,你们都有家庭,尽自己能力如何?大、二、三女儿表示愿意捐建一座住院病房,四女儿愿意捐一辆大车。于是,陈道行为纪念去逝的夫人,决定建一座住院大楼,起名为“玉英楼”。说干就干,美国檀香山——中国兴宁鸿雁传书,不久,一座两层约900平方米的大楼坐落在兴宁人民医院中央。1985年秋,大楼落成,兴宁人民政府特此立碑永志纪念李玉英女士。当陈道行了解到大楼尚待装修完善时,又毫不犹豫捐赠了一部大车。1985年岁末的一天,他写了一封信给兴宁宁新横新村的肖星涛(陈道行亲戚),虽只有9行77个字,却表达了他的一片心意:“人民医院偕陈晋祥、肖星涛两位同惠鉴医院前言:倘得大车一辆,由院方转卖所得利润用于装修‘玉英楼’,必有余无不足,但至今未见告竣工日,甚念。此达并候医安。愚陈道行于十二月十七日。”信中表达了陈道行对家乡公益事业的急切心情。后来的10年间,又有陈道行亲朋好友捐建的“道行楼”、“陈道行纪念楼”落成。人民医院的医疗条件大大改善,方便了广大群众看病。1986年陈道行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16日逝世,享年86岁。

  陈道行、李玉英夫妇的热心桑梓、爱国爱乡热心慈善事业的义举将永远铭记在兴宁人民心中。

 

                                                            (李小燕搜集整理)

 

 

 

  在兴城城北,有一双层围龙屋,屋名叫夏屋陈。关于这两姓屋名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在清初,兴宁有一夏姓官员,在江西景德镇为官,其族人居住在兴城北郊,人称夏屋。景德镇以瓷器闻名于天下,每年均需进献瓷器给朝廷宫内使用。进献的瓷器均绘有龙凤图案,称为御瓷。夏某在景德镇当官,进献的御瓷由他监制。他对烧制好的御瓷爱不释手,赞叹之余,也叫工匠给自己烧制一套。一时疏忽,忘了吩咐工匠这套瓷器是自己要的,只能绘梅、兰、菊、竹图案。工匠按御瓷另烧制了一套,图案仍为龙凤。夏某来不及细察,吩咐打包装筐,运往兴宁老家。此事为同僚察知,密报朝廷,谓其烧制龙盘凤碗,意图谋反。朝廷派钦差专程至兴宁调查。当时有一兴宁人陈某在京城为官,并与夏某关系较好。闻知此事,即刻派人不分昼夜赶到景德镇,告知夏某。夏某听后大惊,顿足捶胸,后悔自己粗心大意,忙派管家一刻不停赶回兴宁。当管家赶回兴宁夏屋时,天色已晚。事有凑巧,运送瓷器的人,比他只先到一个时辰。管家立即吩咐,紧闭门户,召集族中理事之人,告知此事。因事关灭族,众人不敢大意。一番商议之后,把瓷器全部打烂,并用石碓踏得粉碎,派几名壮汉趁夜晚将瓷粉埋在村外。第二天,还将有关当事人用银钱送他们去南洋落户。过了二天,钦差方至,开展调查,因外村人确实不知道有关情况,而本屋人又绝对不敢说,故查无实据。回奏朝廷,朝廷将密报之人定为诬告之罪判了刑。

  事后,夏某感谢陈某,请人看过屋场,说此屋对夏姓人居住不利,而大利于陈姓。经全族商议,以全屋一两银子的价钱卖给陈某,实则报恩。陈某推托不掉,只好接受。为了不忘友谊,遂取屋名为夏屋陈。

 

                                 (李长安搜集整理)

 

 

 

  胡曦,名晓岑,兴宁城内大巷里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卒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是晚清爱国诗人、史学家、书法家。

 

  一、不为富商写斗门

 

  兴宁城内大巷里胡屋,出了一名史学家胡曦,又名胡晓岑,清道光年间拔贡。生平著作很多,并工于书法,时人以能求得他一字为荣。但他不管生活如何困苦,却从不以字卖钱,并认为这是有辱斯文。据传,兴宁富商李金爷新建了一座大屋,想请胡曦写一幅斗门横额,备了两百两白银作润笔费,叫其侄前往求书。胡曦拿出一支笔给他看,只见笔杆上刻着“金不换”,李公子只得告辞。李金爷探知衙背肖屋有位胡曦的门生,也工书法,平日与胡曦过从甚密,于是便拜托他完成此事。

  肖某见钱眼开,收下了两百两白银,拍胸担保。肖某素知胡曦平日教学生写字,均当场示范,决定找个机会,安排一个圈套。

  一天,胡曦到肖某家闲聊。肖某便抓住这一大好时机,摆酒殷勤招待胡曦。胡曦见满桌都是下酒的佳肴,而且香气四溢,便笑道:“《论语》中说:‘有酒食,先生馔。’我就不客气了。”便开怀畅饮。师生频频干杯,十分高兴。酒后,肖某拿来文房四宝摆在桌上,佯作练字,请老师指点,胡曦却在旁观看。只见肖某提笔,老是在写“气迎祥紫”四个字。胡曦见肖某下笔无力,便夺过笔来作示范。肖某见老师已中圈套,内心暗喜,越发显出恭敬的样子,在一旁垂手站着,聆听着老师的指点。胡曦写了“紫气迎”三个字时,忽然悟到“紫气迎祥”是民间常用来写斗门的成语,莫非这是别人托他叫我写的?便停笔不写,并要把它撕掉。经肖某苦苦相求,胡曦才勉强把字留下,回家后却闷闷不乐。

  肖某虽设法骗得了三个字,但还缺一个祥字。于是模仿胡曦的笔法补写上一个“祥”字,便鱼目混珠送给李金爷。李财主分辨不出来,还以为肖某不负所托,送了一笔酬金给他。后来,这件事给胡曦知道了,极为恼怒,和肖某断了交。

 

  二、无米下锅煮帽顶

 

  有一次,胡曦为族中某父老写了一帧条幅。那位父老衣食较为丰足,他知道胡曦家境不佳,便托人挑了一坛老酒和一箩米送去。可是胡曦只把老酒收下,米却不肯收。其夫人在旁一再以目示意,要他把米收下,胡曦却装作没有看见,叫来人把米挑回去了。

  那天,果真没米做午饭,其夫人希望他今后能把固执的脾气改过来,便故意把他的功名帽顶丢进锅里,一边嘀咕道:“你不要钱,不受礼,老是说人要有志气、有骨气,那就吃你的帽顶去吧!”说完便回娘家拿米去了。

  午时已过,还不见夫人叫开饭,胡曦便走进厨房,却空无一人,只见锅里冒出阵阵白气,他揭开锅盖一看,开水上浮着一个圆圆的东西,以为是鸡蛋,忙拿勺子舀起来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功名帽顶。胡曦意识到这是妻子的一片苦心,望他改变气骨,但他却认为受钱、受礼,无论如何是不能苟同的。他随口念了两句唐诗:“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便把帽顶带回书房,继续写他的诗作。

  他的夫人由娘家带了米回来,见锅里已无帽顶,知是胡曦来过了。怕他肚饥,便先煮了几个鸡蛋,送进书房给他下酒。她见胡曦不提帽顶的事,便含笑问道:“帽顶的滋味如何?”胡曦答道:“‘贤哉回也……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陈捷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