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868 作者: 陈作新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5-09-30 |
鑑堂围,坐落于叶塘镇彭陂村,明末由叶塘张氏五世祖兴建。坐西北向东南,整屋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 两堂四横两围龙,两大厅,八小厅,150多个房间。门前晒坪200多平方米,鱼塘1500多平方米,堂号:孝友堂;堂联:银灯焕彩,金鑑流徽。
中山陵前将军泪
叶塘彭陂村有一座几百年历史的棋盘式围龙屋,叫鑑堂围,著名抗日将领张立群将军就出生在这里。张立群又名道明,1904年8月28日出生。自幼天资聪颖,勤奋读书,积极向上,全靠其父亲张安国、叔父张定国经营牛皮生意,积点钱供他念书。1920年考入兴民中学,毕业后考入云南讲武堂,随后,又考入上海法政大学,毕业后又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期间,由于成绩优异,不一年被保送日本士官学校就读。在求学的近十年中,他结识了许多爱国志士,其中兴宁籍的有张百川、张琛、罗策群、罗翼群、何宝松、李洁芝、张醁村,还有大埔县的邹鲁,广西的刘栋材等,这对他志向的确定,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931年,他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被安排在国防部监察局工作,随后被委任为少将监察官。1937年,相继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淞沪抗战”和“南京大屠杀”等重大事件。张立群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残杀同胞,使中国兵荒马乱,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他义愤填膺,决心誓死抗战到底,多次要求下部队,上前线,直接参加抗战。1937年12月,当他知悉好友罗策群将军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牺牲后,顿时热血沸腾,在家中,面对家人激动地大声颂读了罗策群烈士写给其父罗雅达的书信:“孩儿立志以身许国,忠孝不能两全。若儿战死沙场,不要过于悲伤,念儿是为国捐躯而光荣的。”颂毕,他又举起拳头,一字一句地说:“天塌下来,中华男儿双手撑天宫。千年睡狮,一旦醒来,定会巨吼一声,震憾全球。”第二天,便写下呈请,要求上前线杀敌,以雪国耻,以慰亡灵。
1938年,在他的多次请求下,他被重任为“一五七”师少将参谋长。不久,又被委派到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担任要职,肩负起长沙、衡阳保卫战,与日军浴血奋战数月。弥后调回国防部任少将军事参谋,随作战部队转战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直至抗战胜利。整整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
1945年,抗战胜利,举国欢腾。这时,蒋介石为打内战,特将全国将领集中南京开会,以统一思想。但事与愿违,由于太多数将领不同意再打内战,而在开会期间,爆发了五百将军在中山陵“哭陵事件”。张立群虽任将军讨论组组长,但他正气凛然,毫不犹豫地一起参加哭陵,以要求蒋介石不要再打内战。内战爆发后,张立群看到不少著名的抗日将领纷纷倒戈起义,于是他洞察大局,暗下决心,选择时机,当机立断,1948年以探亲为名前往香港定居,摆脱蒋介石集团的藩篱。张立群到香港后,致力于教育和社团工作,作育人才,立足于自食其力,与不少爱国人士,如:何宝松、张醁村、李洁芝等有所交往。后移居美国定居。2000年10月4日病逝于美国圣荷西医院。享年96岁。
张立群立志报国,半生戎马,八年抗战,浴血沙场,一生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有人称他为“贫民将军”。他在家乡没有一分田地,也没有兴建房屋,仅有祖辈留下来的两间老房子。他虽身居海外,但心系祖国,经常吟颂国民党元老于佑任于1962年发表的诗歌《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殃……”常常伤神不已。改革开放后,他看到中国崛起了,心情异常高兴,他说:“千年睡狮,终于觉醒。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巨龙要腾飞了,九泉之下的烈士们含笑了。”他怀念故乡,几次提出回故乡,但都因年老体衰终不成行,而留下终生遗憾。
张立群将军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在日本留学的宣薇珍女士。宣女士是江苏常州人,生于书香世家。与张将军结婚后患难与共,志同道合,是张将军的贤内助,1996年辞世,享年83岁。夫妇俩教子有方,常教育子女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中国的优良传统道德,要立志自强,顶天立地。”他俩育有二子一女,现均在美国成家立业。其子女张建怀、张永良、张永铭均在硅谷从事科教事业,卓有成就,拥有技术专利十多项。全家有大学生18人,其中博士、硕士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