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中日家庭的三代情谊
浏览次数:794  作者: 陈昌仁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5-09-29  

中日家庭的三代情谊

 

  石马镇新群村荷秀坡,有一座日式结构、在客家民居中独具一格的楼房,叫“天炯楼”。斯楼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50平方米,整体结构为三横二层,石砌木桷瓦顶结构,内有2厅8房,此屋是由民主革命先驱、中国同盟会会员何天炯于1920年建成的,门口的古柏和日本铁树也是他亲手栽种的。这些建筑和树木,传颂着两个中日家庭三代情谊的故事。

  何天炯,字晓柳(1877年—1925年),兴宁市石马镇新群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毅然剪掉发辫,东渡日本留学,攻读政治,探求救国救民真理,期间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秋瑾、章太炎、廖仲恺、朱执信、汪精卫、胡汉民等人。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创立同盟会时他最早加入,并任第一任会计,后任同盟会广东支部长。

  何天炯在革命工作中,除广泛联系留日的爱国人士外,还积极联系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朝野人士犬养毅、头山满、宫崎滔天兄弟等人,与他们结下深厚友谊,其中与宫崎滔天交往最深。

  宫崎滔天原名寅藏,别号白浪庵滔天,日本熊本县玉名郡荒尾村人,出生于一个行将破落的武士家庭。“日本之大改革家也。对于吾国革命历史,尤著有极伟大功绩。”——这是孙中山对他们的评价!因为早在1900年,他就亲自参与惠州起义策划工作;1905年,他又促成孙中山与黄兴的会面和合作,对中国同盟会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有一次,时任同盟会会计的何天炯跟他谈起同盟会经费困难时,素擅音律的宫崎滔天,毅然到街头卖唱,为同盟会筹集经费。宫崎长须髯,何天炯美称他为虬髯客,以师事之,终生莫逆。宫崎滔天兄弟三人,都对中国革命大力支持,始终不渝。其中,何天炯和他们的私人交情亦起着一定的作用。1922年宫崎滔天逝世,何天炯亦作悼词诗四首。其中一首为:“去年风雪满蓬莱,不见虬髯架海来。三岛四周同一恸,人间天上总成灰。”

  1931年,何天炯的次子何承天又来到日本东京留学,与宫崎滔天的儿子宫崎龙介在世交的基础上,结成挚友,肝胆相照,为中日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绽放了一支纯洁的花朵……

  冬去春来,到了1985年秋,宫崎滔天孙辈、宫崎龙介的入赘女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宫崎智雄又通过国际的邮路,把一封洋溢着中日两国友谊的信件,送到兴宁县石马区区长手里,要求当地政府帮助打听何天炯后裔情况,并表明愿意跟他们保留并增强世代交往。宫崎智雄来信用中文书写,笔画流畅,语言简洁。他说他是从其祖父保留下的近百封与何天炯往来的信件中了解到地址和情况后寄信来的。

  那时正值兴宁县政府在何天炯故居兴建何天炯纪念馆和纪念碑工作,信件很快就转到何天炯在家孙子、时任新群小学校长(不久后即调至深圳)的何达英手里。并复制影印件转给在外所有后裔和有关部门,后来他们均与宫崎智雄取得联系。1985年11月,何天炯纪念碑落成时,何天炯后裔曾发电函给宫崎智雄,请其参加,后因时间仓促,宫崎智雄未能成行。

  尔后,宫崎智雄与何天炯少数后裔亦有联系。1995年,时任北京外语学院教授的何天炯的孙子何雷(现退休定居国外)公差赴日时曾特地上门拜访宫崎智雄,受到宫崎智雄盛情款待。两人犹如久别重逢的亲人十分亲热,特别谈到宫崎滔天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为同盟会募捐时,两人心情十分激动!宫崎智雄还拿出许多其家庭珍藏的何天炯来信、条幅,还有由宫崎滔天作画、何天炯题字的作品,并拍照留念。

  不久,何天炯侄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何新亮,也因公差赴日本时特登门拜访了宫崎智雄先生,同样受到了热情的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