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767 作者: 王伴星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5-09-26 |
马路下大王屋,位于兴宁市兴田街道西郊居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系落基祖十四世王一杰(生于明万历癸卯年,1603年)所建。坐西南向东北,为三堂三围围龙屋,分布面积69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452平方米。
竹排载新娘
马路下大王屋坐落在兴田街道西郊西沟和兴将公路侧,并非临河沿江,却有一个竹排载新娘的传说。
相传,古代这里有一条专供赛马射箭用的“马路”,终点叫“射马岭顶”(即现在的“大岭岗”),就在马路下大王屋的北面。这条“马路”也是通往广州的公路(以前称“马路”现称为“公路”)。由于马路下大王屋处于马路的下段,且低洼潮湿,经常洪水泛滥。因此,久而久之,人们便称这一带为“马路下”。
马路下地处低洼,积水之地,每逢大雨过后,积水无处排出。早造多雨季,常常浸水月余,庄稼无法收成,人们饿得没有办法,便撑排到齐胸深的田里,潜入水中割禾,故有“早造割禾撑排上”之说。可是天晴数日,又要踏水车灌溉农田。因此,村里流传着这样的山歌:
马路下来好凄凉,
天井里面变鱼塘,
床上坐等好洗脚,
早造割禾撑排上。
十七十八妇人家,
唔好嫁到马路下,
雨季水多厅下浸,
晴过数日踏水车。
话说一年春天,有个姓王的人,时年20岁,4月15日是他结婚喜庆的日子。可是,天不作美,14日那天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屋门前积水猛涨,中厅也水深过膝。新娘轿来到马路边,无情的水挡住去路。家人不得已借来屋人打鱼用的“竹排”(用竹子连成的竹筏)撑过去,把新娘轿载到上厅,夫妻俩便草草拜了祖宗,又叫人撑排进入新娘房。斗转星移,许多年以后,王某年老病死,也许是老天有意为难,又下了一场大雨,屋门前水深齐腰,其家也是如法炮制,用撑排的方法载回棺木……
解放前,马路下人为了生计,多以小贩为业,有的肩挑箩担走家串户,有的在街头巷尾摆个摊档,有的则肩挑箩担走出县外,甚至穿州过省,有的还被“卖猪崽”过南洋做苦工谋生。
如今的“射马岭顶”已成为工厂林立之地,马路下从此改变了模样,闻名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