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808 作者: 刘波中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5-09-26 |
九厅十八井屋(东升围),位于兴宁市宁新街道东风居委。始建于元代初期,系罗氏四十六世洪德公第十八子小九公兴建。九厅十八井屋,意为纪念其父洪德公九妻十八子盛事。坐西北向东南,三堂六横三围围龙屋,分布面积917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850平方米,为年代最久远的围龙屋。
仲县令借花边(银元)
在兴宁市宁新街道东风居委有一座围龙屋,叫东升围,可是人们都常常称它为“九天十八井”。这屋名有一定的来由。“九厅十八井”有九个厅十八个天井。但取此名,却是另有缘故。
话说罗氏小九公,名居姿,字盛龄,生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村,派分江西宁都鸦鹊林。南宋末,由贡生任广东循州(即今的龙川县)学正,任满回家道经兴宁。
因见兴宁山水秀丽,沃野丰裕,小九公便居住兴城东门外。有一天,他闲游来到兴宁县城东门外的村前,见这里肥沃土地一望无际,细看这块风水宝地,酷似角帽形。回到家里便与家人谋划在此地建一座围龙屋。说干就干,花了好多年功夫,于景炎年(公元1279年)落成。为纪念父亲配九妻,生十八子,他本人且排行十八,便命名围龙屋为“九厅十八井”。
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仲振履在兴宁当县令。他初来乍到,一切颇感新鲜。有一天清晨起来,他站在东门城墙上,欣赏全城景观。当他的目光落在东风村“九厅十八井”方位时,发出一阵惊叹声:“小小兴宁城,有一处角帽形风水宝地!”吃完早饭,他翻阅县志,猛然发觉,这座围龙屋各年代涌现出几个人物:罗君姿生于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1343年寿终。生前曾任广东循州学正,贡士。罗新翰(公元1294年至1368年)生前任江西德安教谕。罗伟云嘉庆七年为钦点进士。……看到这里,仲振履想出一个计策,试探该屋村民是否真有才智。年关的一天,他身着官袍来到“九厅十八井”拜见长者,说:“今闻‘九厅十八井’人才辈出,家族大富大贵。微官初来乍到了解甚少,万望各位长者见谅。”他话锋一转,接着道:“兴宁百废待兴,市民缺粮少银,全县百姓盼官赈济。无奈之举,特向本屋长者借花边(银元)一箩,以解眼下燃眉之急。”长者一听,颇感仲县令话中有话,题外之意他想考一考罗姓人,借花边一箩,此箩与罗是谐音,借是假,联对是真。长者听出弦外之音忙回答说:“老者体虚力弱,身边闲银不多,借一箩花边万万使不得!为解知县一愁,本屋募捐花边一笸。”(笸,兴宁人称簸箕,为较浅的盛物品的竹器)。仲县令立马察觉出这些老者并非等闲之辈,得罪不起罗姓人。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次他到民间走访,使他认识到一个道理,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要多为百姓办事。于是,他想法拨出专款,作为兴宁书院的油灯费和老师的薪俸;重修韩师书院,改名为墨池书院;重修探花祠,并以祠设探花书院;改水口司公馆为文峰书院,使兴宁文风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