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777 作者: 刘乐群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5-09-23 |
恒升围,位于兴宁市新陂镇华新村。据罗氏族谱记载,该屋系罗型(号钦斋)兴建,落成于清乾隆三十二年七月。坐东北向西南,为三堂四横四角楼转一围围龙屋,分布面积39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2586平方米。
子不住父屋
在兴宁市新陂镇华新村鹿颈,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围龙屋,屋名叫“恒升围”。这里有一段“子不住父屋”的传说。
恒升围是由罗氏先辈罗型(号钦斋)兴建的,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二年七月,距今有248年历史。据说,罗钦斋的父亲原来居住在龙田鸳塘村,有4个儿子,大儿子叫罗钦斋,是当时的秀才,也是会行地理看风水的明师,为人思想活跃,比较调皮。他的父亲比较讨厌他,他常常受到父亲的责怨,心里非常苦闷,只好常出外奔走,有一天竟然一去不见踪影。他父亲也不以为然。他到底去了哪里呢?家人也不知道。
原来,罗钦斋从家里出来后,便步行往西走,一路经风沐雨,一边帮人看风水挣点盘缠(路费),然后来到四川省,不仅仍做明师,而且开店卖药材,但他从不往家里捎信。不知不觉间,一晃10多年过去了。这时,他挣了一大笔钱财,思念着回家。他想,做儿子的要有志气,要自立,不能吃父亲的老本,不能住在父亲建的老屋里,他决定自己建一座规模较大的围龙屋。他回到兴宁后,瞒着父亲在外挑选建屋的地方。他连日奔忙,东走西看,最后来到新陂华新村鹿颈这个地方,看到这里地形地貌很好,心里非常高兴,便选定这里建屋,可是那些地方是当地康姓人家的。他想了很久,决定先与康姓人家拉好关系。这康姓人家也是有文化的人,他便从谈文化入手,与对方交谈,结果,两人交谈非常投缘,结成好朋友。他见时机成熟,便向对方谈起建屋的事,对方非常爽快,满口应承说:你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你。他买了地方不久,便开始动工兴建房屋。为了建房,他坚持自力更生,在屋后筑窑,烧制砖瓦,经过两年时间,终于把围龙屋建成,起名“恒升围”,同时,在围屋左边兴建了一座学堂,二层楼100多平方米,起名为“钦斋学校”。
等围龙屋和学校落成后,他决定邀请父亲来参观,派轿子去抬父亲。起初父亲听说他建了一座新屋不太相信,以为他是说谎话骗人。但当轿子抬到“恒升围”屋门口时,父亲下轿一看竟呆住了,大吃一惊,忙问:“你为什么要独自建新屋呢?”他笑着回答说:“子不住父屋嘛!”这时父亲才知道儿子有志气,看了新屋后,又到周围去看看,不由叹起气来摇摇头说:“这里建屋不好!”他不解地问:“有什么不好呢?这地势风水挺好的。”父亲说:“这周围没有多少田地,以后子孙后代靠什么生活呢?”他胸有成竹地说:“父亲,这不用愁,我的子孙后代以后不用耕田!”父亲更感奇怪问:“不耕田,他们吃什么?”他笑了笑说:“我的子孙都靠做工、做生意挣钱,比耕田混饭吃强得多!”接着,他说明其中的道理,让父亲信服连连点头。
不久后,他便在屋内办起了纺纱厂,织布、纺纱、织布带、碾布、染纱等,还自己做试验办起了番枧厂(肥皂厂),后又在兴宁县城开布店、卖纱、卖二六洋布、开药材店等,此后屋里的人不少挑担上江西,出外做生意,该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做生意。该屋的厂越办越红火,肥皂厂搬到县城开办,起名为三星枧厂(肥皂厂),后来成为兴宁食品厂,直至现在该屋的人仍有不少在外经营生意。
罗钦斋在做生意、办厂的同时,不忘教育后代要读书。他办起钦斋学校,聘请罗姓人做老师,先是吸收本宗族罗姓人的子女上学读书。因为当时周围都没有学校,因此其他姓氏的人家都迫切要求把子女送到这里读书,结果附近康姓、李姓、张姓、刘姓的子女都来这里读书,最多时有100多人,办起了一至四年级,钦斋学校培养出不少人才。解放前,该屋培养出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大学2个大学生,还有黄埔军校学生。解放后,培育出10多名大学生。为了进一步激励后一代认真读书,该屋还于1994年成立了奖学基金会,连续10年筹集14000多元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中有5名本科大学生,11名大专学生,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