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325 作者: 刘乐群 范远达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5-09-23 |
大窝里刘屋,位于兴宁市坭陂镇陂新村大窝里。始建于明末清初,系当地刘氏七世祖创建。坐北向南,为三堂七横三围围龙屋(左3右4),分布面积84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680平方米。
走出围龙闯世界
在坭陂镇陂新村,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围龙屋,叫大窝里刘屋,历经460多年的沧桑,显得古朴肃穆。门前宽阔的田野,风景秀丽,池塘碧水泱泱,古屋渗溢出浓郁的客家气息,孕育着可贵的拼搏精神。该屋过去有50多户人家,居住着500多人,然而,却有200多人在广州,100多人在香港等地就业,这里有一定的缘故。
据传,大窝里刘屋先辈的祖籍在兴宁罗浮镇大信村。400多年前,先辈卖杂货从北一路南下,来到陂新村,看到大窝里的地方很好,有沟有岭坡,地势平坦,便在这里落居。但是,刚到此地,条件非常艰苦,先辈便带领家人起早摸黑,白手起家,开岭垦地,挖塘辟田,生活仍很贫困,除了耕种几十亩田外,便没有其它活可干。在当地人的影响下,有些人便开始从事织布业。后来家族不断壮大,织布业日益发展,结果家家户户的人都学会织布,每天从早忙到晚,围屋内机声不断,似一曲曲雄浑的乐韵。说起织布,也很辛苦,每天坐在织布机前,腰酸腿痛,但古屋的人们遵循古训,勇于吃苦,不怕困难,他们织布一直忙到半夜,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又挑着织好的四八布、九六布、二丈白布、格子布等,赶到10多里外的兴宁县城新丰街交货销售。
毕竟,织布非常辛苦,而且收入也不是很高,古屋的人民在与外界的接触中,渐渐扩宽了眼界,获取了新的信息。他们不甘于守在清贫的家园,便开始向外发展。后来,村里人得到消息,广州绢麻厂需要织布工人,村里人便开始出外到广州做工,后来又转到香港发展。同时,不仅仅是织布,而且有不少人从事新的行业。1901年在古屋出生的刘倬环,于1919年从兴宁师范速成班毕业后,到中央军官学校第四期潮州分校就读,后又到中央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五期学习,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军官,官至随军暂编第五军第十四师少将参谋长。抗日战争时,奉命赴南京抗日前线,参加徐州大王庄战役,转战津浦路及河南、江苏江浦等地,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国民政府曾授予其“抗日英雄”荣誉奖章,他编著《鲁南抗战百日记》、《倭寇兽行实录》等书在全军发行,影响很大。
刘耀枢先是到广州打工。解放初期,他回来村里担任团支部书记,后来又带领全家及村里人外出,他到广州造纸厂工作。在他的影响下,村里有许多人都到广州织布、打工,人数达到200多人。
20世纪70年代,刚刚20出头的刘兴强,从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艰苦拼搏,驶牛、耙田、种地等,样样农活都干,整天泥里来雨里去,后来被选为大队团支部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他认为,读书可以长智慧,充实人生,认识社会,在劳动之余手不释卷,不久,他考上大学,成为博士生,先是在广东省团委工作,后任团省委副书记,再后来成为广东证券公司的老总。他的弟弟刘兴龙,学校毕业后,在广州市农贸进出口公司工作,他勇闯新路,创办实业,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在广州兴办了实力雄厚的公司,而且在家乡兴宁与舅舅林茂发先生办了大型养猪场。
大窝里刘屋村民艰苦拼搏、开拓创业的事迹在社会上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