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0 作者: 文明办 信息来源: 掌上梅州 发布时间:2025-01-02 |
清洁行动如一场“梳妆”,还乡村一片清爽“容颜”;农房风貌提升如神奇“画笔”,赋予房屋古韵新姿;文化空间里奏响民俗乐章,点亮知识灯塔,传递奋进力量;文旅融合串联起美景,盘活文化旅游资源,带旺乡村人气;移风易俗如冬日“暖阳”,驱散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去年以来,兴宁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梅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聚焦“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靓起来、乡村治理强起来、文明新风扑面来,不断开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执环境整治笔 绘乡村美颜图
沿省道225线进入黄槐镇,行驶在已完成“白改黑”改造的道路上,两旁新种的绿植让人心旷神怡。圩镇街道两边,统一规划的“客家风貌”房屋外立面,让圩镇面貌焕然一新。“马卡龙”色彩的广告牌点缀着灰黄相间的“军旅”风貌街道,独具特色风情。
去年以来,黄槐镇围绕“整体规划、细化项目、重构再造”的要求,依托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做好规划文章,快速推进“一路一街一园三区”建设。该镇围绕军旅主题重构圩镇空间形态,加强军旅风貌整体打造,仅仅一年时间就让圩镇面貌实现美丽蝶变。
黄槐镇统一的“客家风貌”房屋外立面让圩镇焕然一新。
漫步于龙田镇青山绿水间,平坦又整洁的村道蜿蜒铺展。各家各户干净规整的小院里,满是温馨和谐的氛围……龙田镇通过设立“周四环境卫生日”,每周发动全域村庄党员、干部、志愿者和在家群众,参与集中整治山边、水边、路边生活垃圾。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推进,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内生动力,绘就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今年以来,兴宁市扎实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和利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分兑换等方式,引导农村群众自觉实行垃圾分类。同时深入开展农村改厕“提质年”行动,按实际需求新改建15间农村公厕,解决村民、游客“找厕难”“进厕难”问题。深入实施“我为兴宁种棵树”活动,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四旁”“五边”植绿,稳步推进村庄绿化示范点建设,持续做好村庄绿化管护工作,今年已种植树木13.8万多株。此外还大力开展村庄“三线”整合、“三清三拆三整治”“六乱”治理等工作,全面改善乡村环境。
为农房添新色 展乡村锦绣卷
走进宁新街道洋里村,一栋老屋的白色外墙上,一幅幅彩绘引人注目;新型瓦片代替传统瓦片,既牢固又不失客家韵味。老屋通过一系列维修和改造,如今焕然一新。近年来,宁新街道积极实施美丽村屋项目,通过政府奖励资金和村民自筹的方式,先后打造了一批美丽村屋。
宁新街道洋里村“围下屋”经过维修、改造后既牢固又不失客家韵味。
在兴田街道,一联村枫树下李屋经过农房外立面改造提升工程后,具有客家特色的墙绘让美丽乡村“入画来”。“我们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对街道辖区的农房进行了全面摸底,分类施策进行外立面改造提升工程。”兴田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说,针对老旧、破损农房,该街道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改造,采用环保材料,融入地方特色元素,使农房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又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兴宁市积极推动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工作,大力培育乡村建设人才,联合有关职业培训学校对100名乡村建筑工匠进行培训,进一步提升乡村建筑工匠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今年以来,兴宁市已完成该市重点区域农房风貌管控提升2800多户。
打造文化空间 厚植乡村底蕴
在叶塘镇,利用原车站建筑进行改造的美丽圩镇客厅全新亮相,不仅提升了圩镇的风貌品质,成为展示当地特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而且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空间体验,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叶塘镇美丽圩镇客厅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示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成功打造美丽圩镇客厅后,叶塘镇充分利用美丽圩镇客厅三楼的闲置场地,与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新华“悦读空间”,包括空间营造、图书设置、设施提供等,成为一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的阅读环境。
叶塘镇利用美丽圩镇客厅的闲置场地打造新华悦读空间。
来到永和镇新寨村党群服务中心,漫步在门口的新寨村文化广场,醒目的文化宣传长廊映入眼帘。长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文化宣传真正融入到百姓生活中。长廊对面,修葺一新的潘氏老屋让人眼前一亮,新寨村近年来推动“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成果在此通过图文一一展示。“我们利用老屋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围龙讲堂’等活动,宣传效果更好,更能凝聚民心,村里的各项工作也越来越能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新寨村村干部介绍道。
永和镇新寨村利用祠堂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目前,兴宁市已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0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县镇村三级阵地建设全覆盖。建成20个乡镇文化站、493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落实免费开放制度。通过有效规划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推动乡村文化空间丰富内涵、提档升级,兴宁市初步形成“15分钟乡村文化生活服务圈”,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兴宁市还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空间文化传承作用和思想教育功能,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6万多场次,发挥该市40个文明单位优势,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共建活动100多场次,开展文化惠民展演、展览70场次,举办培训、辅导、讲座206期,开展非遗“六进”活动122场次、全民阅读活动48场次,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盘活文旅资源 开启产业新程
来到位于大坪镇的罗屏汉故居,记者看到,修旧如旧的外墙略显沧桑,内部则修葺一新。经过改造后的罗屏汉故居,通过图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设备,诉说着中央苏区的重要建设者、红军长征的“送行人”、南方游击战争领导者罗屏汉及其妻子张瑾瑜的故事。
近年来,围绕“一核两带”总体布局和“红色大坪·美食之乡”功能定位,大坪镇进一步整合罗屏汉故居、黄文杰故居等红色阵地资源,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同时还串联起潭坑村、长坑村、金坑村等周边沿线村,全力推进红色旅游田园综合体、坪洋湖生态旅游景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加快打造红色小镇。
叶塘镇充分挖掘客家文化资源,不断拓展“温泉+”旅游新业态。
游长廊、赏版画、泡温泉、品美食……在叶塘镇,游客不仅可以享受高品质服务,而且还能欣赏美丽田园风光,品味客家特色美食。近年来,叶塘镇充分挖掘客家文化资源,不断拓展“温泉+”旅游新业态。尤其是今年以来,为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叶塘镇不断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叶塘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成为周边城市短途旅游的最佳选择之一。
兴宁市作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杯花舞)之乡、中国南方版画之乡、中国花灯之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兴宁市充分挖掘、利用、串联本地特色文旅资源,积极打造了一批乡村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不断激发“百千万工程”新活力。
推进移风易俗 绽放文明之花
“家里办喜事,家里人都很高兴,所以在祖屋摆喜酒。村里人都选择这样婚事新办,没高价彩礼,也不到酒店饭店摆排场,招呼亲朋在老祖屋吃顿简单的婚宴,又节俭又热闹。”日前,在罗浮镇澄联村村民代表大会上,该村党支部书记刘东珍用身边的事例向村民宣传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
一直以来,兴宁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强化文明村镇创建内涵。通过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不搞封建迷信、废除陈规陋习等纳入村规民约,兴宁市有效推进“文明之花”落地生根,目前该市504个村(社区)均成立红白理事会,覆盖率达到100%。
与此同时,兴宁市不断加强家风家教宣传,以“积分制”激发群众的参与度,引导村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通过举办“结婚种棵树”集体婚礼、骨灰树葬等活动,推动婚俗改革、殡葬改革走深走实。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宣讲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婚事新办、自觉抵制攀比铺张、厚养薄葬和殡葬相关政策等,倡导文明新风。
如今,一股股文明新风正吹入千家万户、浸润群众心田,成为兴宁市最亮丽的底色,推动城乡焕发文明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