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客家研究情结
浏览次数:820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04  

客家研究情结

  

  在兴宁市宁新街道水楼村石陂窝,有一座古老的围龙屋,距今有120多年的历史。历经多年的沧桑,围屋显得有点破陋,但屋内依然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从这里走出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他的名字传遍海内外,伴随而来的还有他的动人故事。

 

  他叫罗香林,字元一,号乙堂。1906年9月11日,他出生在这座围屋,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他的父亲罗幼山(号师扬)是历史学家,为诗书文辞及史学教授,曾任临高、澄迈、连城、兴宁县县长,是国内最早传授亚洲史和外交史的先导之一。著书30余卷,曾在省立梅州中学任教和担任兴民中学校长。1925年,周恩来率领国民革命东征军攻克兴宁后,罗幼山筹集军饷2万大洋支持东征军,受到周恩来的赞扬。

 

  在父亲的影响下,罗香林自幼勤奋好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可他为什么会走上研究客家史学的道路呢?这以他终生怀着与生俱来的客家意识和无法排遣的客家情结有关。

 

  他7岁那年的一天,与哥哥罗玉林放学回家,不料途中遇到本地人与新来的客家人互相斗殴。见状,哥哥忙拉住他,跃身跳进路旁一处废弃的坟墓地,在那里蹲了三个小时,等到天黑双方械斗结束时,兄弟俩才钻出坟墓地,赶回家中。那时,罗香林心中无限愤慨,他想,人与人是平等的,为什么新来的客家人却要屡受本地人欺凌呢?哥哥对他说:你要好好读书,等以后你就会明白,一定要为客家人明利弊,辨得失,昭告于同群,不然则有负于此次在墓中不死矣!这些话深深地印在罗香林的心中,一定要好好地研究客家。

 

  1924年夏他在兴宁兴民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政治大学读书。1926年夏考上清华大学,最初学的是经济学,几个月后却自作主张转入历史系,立志以史学研究为终身职志,在于“中华文化的发扬,民族道德的流传”。1928年担任《清华周刊》总编辑。1930年毕业后,即步入研究院,专研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1931年6月,父亲病逝,他请求休学,居家守制,办理丧事,并整理父亲遗稿,更增强了研究客家的意愿。年末回研究院继续学习并读邻校燕京大学研究院历史学部。

 

  为了更好地研究客家,罗香林常常整夜寻找资料,劳碌奔波,颠沛流离,深入实地考察,撰写论著。他对客家历史文化的研究,是从搜集、整理、研究客家山歌入手的。1927年开始,他就撰写了《什么是粤东之风》一文,发表于清华文学社《文艺汇刊》上,他收集的歌谣来源于粤东,故称为《粤东之风》,直至1936年10月才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问世,这是他的第一部书稿,是他对客家研究的成果。

 

  1932年初,他开始赴粤东北考察民族和客家文化,9月返清华、燕京大学上学,10月任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1933年任中山大学副教授,勤奋撰写学术论文在校月刊发表。那年9月,他专程赴中山县翠亨村考察孙中山先生故里。至年末,他写出了《客家研究导论》,全书25万字,运用大量资料史实,详述华夏民族中客家的源流与系统,客家人五次大迁徙的原因和经过,客家人的分布,客家语言的特征以及客家文化及其特点,论述了客家为“中原衣冠旧族”、“为避战乱迁居南方”等观点。他还撰写了《客家迁徙及分布地图》等,对客家的源流、分布、特性作了全面阐述,成为客家史学奠基者,为数千万客家人寻回了遗失千年的根,找回了本属他们的身份与荣耀!

 

  1937年8月,日本飞机疯狂轰炸广州,时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兼中山大学副教授的罗香林,急忙与同事挑选馆藏善本和贵重图籍5万余册,疏散至广州市郊。那时,他的妻子已身怀六甲,行动不便,他忙将妻子送回兴宁老家避难,然后又急忙赶回广州,继续抢救珍贵古籍。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广州告急。他又将贵重图书雇船由水路溯柳江而上送至广西桂平县城,但在那里也不安全,屡遭敌机轰炸扫射,他连夜又将图书运至石龙镇安放。

 

  在那段乱世浮沉的日子里,罗香林携妻带子穿越过战火硝烟,煎熬过清贫岁月,流离于江苏、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他每到一地,都忘不了考察客家文化,收集有关史料,为撰写客家史学积累了大量资料。1939年,他全家抵达重庆,与岳父共同商讨学术文化、史料史实之收藏与使用等问题。不久,他赴云南澄江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兼研究院指导教授,1940年回粤北乳源大学文学院授课。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他出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省立文理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院长,翌年创办香港《星岛时事》创编的《文史副刊》,并担任广东文化大学研究新史学部主任,他身兼数职,为培育英才费尽心力。1949年6月,他举家移居香港,在多个书院任教,1950年出版《客家源流考》,1951年受聘香港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后为教授、中文系主任、讲座教授、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兼任亚洲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领导五洲学术文化研究事务。在港17年中,他除了认真教学和勤奋著述外,仍积极从事考古工作与学术文化活动,致力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965年3月,他在香港出版了《客家史料汇编》(第一册),他历年搜集的客家各地族谱达数十种。1966年春,写出了《中国族谱研究》,使中国之谱系之学有研究对象等范围,成为历史科学中一支重要分支。1967年6月,台北中华学术院鉴于他10多年在学术上以及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之贡献,特颁授哲士衔。

 

  罗香林虽身居香港,仍满怀关心桑梓文化、维护乡帮文献之情,与一些实业家、侨领发起辑印《兴宁先贤丛书》,经10多年辛勤搜集、整理、校勘,于1976年底编印,第一集10巨册,先后辑印完成。1970年,他又筹资出版了《明清兴宁县志》、《兴宁二十五家诗选》等,为研究兴宁历史文化作出贡献。

 

  1978年4月25日,罗香林病逝于香港,享寿73岁。

 

                                                    (刘乐群根据有关史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