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817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02 |
鲤塘老屋,位于兴宁市坭陂镇陂宁村。此屋系刘氏十一世祖创建,始建于清朝初期。坐东向西,为三堂四横二围围龙屋,分布面积478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
鲤跃龙门
鲤塘老屋,位于坭陂镇陂宁村,这屋名的来由有一定的缘故。
据刘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年(1390年),刘氏祖公从水口盐米沙长途跋涉,至坜陂茅光寨(今毛公寨)时天近黄昏,刘公便歇脚休息,远眺群山含黛,郁郁葱葱,近望茅光寨山势起伏,如一巨大的笔架;大水沟里流水潺潺,有许多鲤鱼在嬉戏,时儿跃出水面,时儿沉入浅底,在晚霞中闪着金灿灿的光芒,刘公便喜欢上这个地方,连声说这里是块风水宝地,子孙一定繁盛且有出息,于是就在这儿落居。至清初(约1630年),刘世十一世祖刘运镇公便在这里兴建了二围的围龙屋,并起名鲤塘刘屋,取意财丁兴旺,鲤跃龙门。
在兴建祖屋时,刘氏祖先在门口挖了一口池塘,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口池塘的形状还真像一条大鲤鱼,而围屋的第二围右侧还真像是故意留出一个缺口,也许是让鱼儿能自由自在游出吧。相传祖上 “定光古佛”,有诗二首,留与子孙:“定国安邦定在天,勿愁忧虑遭灾冤,光天化日兴平世,世变乱难贼劫完(读圆)。古道流传有善恶,善恶区分有周旋,佛光常照鲤湖地,福禄须知大众生。”刘公的预言果然灵验,几百年后,鲤塘刘氏子孙已有30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遵循祖训,鲤塘民风纯朴,处世莫如为善,传家惟有读书,德为至宝用不尽,心作良田耕有余,文武人才辈出,文韬武略,各领风骚,屋门口有三副甲石为证,彰表功成名就的子孙,土地革命时期有5名中共地下党员(其中2名烈士),抗日战争时期有著名的飞行教官刘锦坤;20世纪60年代有飞行教官刘佑元,党政军要员众多,现有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副省长刘志庚,此屋真乃鲤跃龙门!
(李小燕搜集整理)
老刘的山歌李嫲的喙
坜陂陂宁村鲤塘老屋中堂有副对联十分醒目:“定心焉善为欢,光明英绩极乐。”说的是为人行善,光明磊落,定能带来欢乐。该屋就有一对夫妻,是村里知名人物,提起他们,村里人无不伸出大指拇,都说“老刘的山歌李嫲的喙”,当地老幼无人不知。
老刘不仅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是当地出了名的民间山歌王,平日耕田、种地,农闲做豆腐,走村串户叫卖,圩日做耕牛买卖中介补贴家用。他才思敏捷,幽默风趣,常常是一首山歌缓解了紧张气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圩日,老刘赴圩,见前面有一老者赶着一条大水牛朝圩镇走去,不料,牛见了路旁长满绿油油的嫩草鲜花,低头猛吃不理主人。老刘见状,随口唱道:“老牛牯来嫩牛婊,春草一来膨膨标(跳),等到六月翻早李,肩头扛到你矛条毛。”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齐夸老刘的山歌双关语十分到位。生活中的老刘常遇到不顺心的事,但总能自我化解。有一次,他家突然闯进两条不同毛色的狗,让他不悦,他便唱道:“黄狗胴来白狗毛,你今生来得人恼,我家没有做喜事,哪来骨头给你咬?”他为人公正善良,善解人意,能看到问题的本质所在,且脑子灵活,主意多。一次,他的侄子做生意失败,心灰意冷,想从此走江湖,他规劝侄子要勤劳致富,不要走斜门歪道,随口唱道:“落里大雨总会晴,米谷贵里总会平,水打石头晓转角,做等生意总过赢。”侄子打消了外出走江湖的念头,继续做生意,果然,第二年生意兴隆,把赔出去的钱加倍赚了回来,侄子连连多谢老叔的规劝。
俗话说,夫唱妇随,有这样的公就有这样的婆,有这样的秤就有这样的砣。老刘的妻子李嫲也是聪明人,为人热心,虽文化不高,但口才极好,人家都说“李嫲的喙”指的是她能说会道。她善于观察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她嫁到刘家后,常给亲朋好友村民做媒,虽走了一遍又一遍,但她当媒人从不索费,有的只捧来4个鸡蛋作酬谢,她同样乐呵呵的,她说:“只要你们夫妻和睦恩爱到白头,我这辈子就积德了,积德对后代有好报啊。”
老刘夫妇常常为村里办好事,当义务调解员,化解了许多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村里有一位吴姓儿媳虐待婆婆,不让老人吃饱饭,并要赶老人出屋。婆婆心里有气,心想这个家是我一生勤俭持家做来的,反倒不是主人了?老人奈何不了泼辣的儿媳,逢人便哭诉,并声言要到娘家搬援兵来整儿媳。吴姓儿媳抄扁担要打婆婆,李嫲听说后,赶忙来到她家了解情况,原来,婆婆在儿媳娘家人面前讲她的坏话,儿媳便心怀不满,开始虐待老人;老人则说,儿媳好吃懒做,像二流嫲,老人一生勤俭看不惯。了解到这情况后,李嫲各打“二十大板”,对她们进行劝说:当儿媳的年青人应多干一些,为日后生儿育女着想;做婆婆的也不要着急,心舅(儿媳)入门后要慢慢开导,家丑不要外扬为好。经过李嫲的调解,各自认识了错误,儿媳当即表示虐待老人不对,赶老人出屋更错;婆婆也说,只要儿媳勤快些,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帮家中一把,做家务带孩子都行。就这样,满天的乌云,被风吹散了,婆媳关系开始融洽起来。
(刘茂崇口述,李小燕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