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806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02 |
寿昌楼,位于兴宁市径南镇星曜村。该屋系罗姓十六世祖创建,始建于民国6年(1917年)。坐西南向东北,为二堂二横两层方形围屋,分布面积1486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145平方米。
良好家风
在径南镇星曜村有一座带西洋式建筑风格的围屋,叫寿昌楼,1917年开始兴建,至1926年才建成,是该屋屋主罗保良兴建。历年来围屋内荡漾着良好的风气。
罗保良的父亲罗昌明,一向在家耕田,为生活所迫便去放养鸭嫲,东奔西走,放鸭放到梅县畲坑等地,但仍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他生有4个儿子,大儿子叫罗梅良,二儿子叫罗保良,由于家里生活困难,罗保良14岁时,决定外出打工,先是到香港,大姐把他安排在其姐夫的肥皂厂做工。他尽心尽力工作,总算有点成就,也积攒了一些钱财,买了三间店铺,用租钱支付日常开支。20多岁时,便从香港回到家乡娶妻,共生了三子两女,留在家乡。30多岁时,他又跟着姐姐、姐夫飘洋过海到印度尼西亚泗水,在姐夫新办的肥皂厂管理厂务。
随着岁月的推移,罗保良在家乡的儿女逐渐长大,原来家里只有一杠屋几个房间,根本不够大嫂和自己一家居住。他萌发在家建围屋的想法,便画好图纸从印度尼西亚捎回,并汇回建屋的钱,嘱托在家的侄子罗添华主持建屋。说起这侄子罗添华,也有不寻常的经历。罗保良的哥哥罗梅良20岁时在家乡结婚,不幸于21岁时因患病去逝,没有生下儿子。后来,罗保良便捎回钱财,叫大嫂买回罗添华、罗胜华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并常寄钱接济他们。罗添华兄弟非常感激叔父的恩情,他接到任务后,非常尽力。他深知叔父在外做钱辛苦,精打细算,勤俭节约,自己组织家人挑泥打土砖,用石灰、沙、泥夯墙基至3米多高,非常坚固。房屋建好后,为起屋名,罗保良也费了一番心思,后来取名为寿昌楼。村里人有些不解,原来是罗保良的祖辈十六世叫绪寿公,而他自己的父亲十七世叫昌明,为纪念先辈便取名“寿昌楼”。
“寿昌楼”建好后,一直由前妻和儿子及侄子一家居住。前妻用带回的钱在梅县县城购买了三间店铺,用租钱维持家里生活。后来他的前妻去逝,罗保良便从印尼回来,娶了汕头籍的女子为后妻,带到印尼居住,生下一子,买了一女。直到1948年,他才带着后妻和儿女回乡居住。
罗保良回乡后,也把优良品德带回家,形成了良好的家风。他和大嫂全家共同居住在围屋内,一共20多人吃饭,一切费用由他负责,家人非常和睦。他非常重视教育,出钱修建珊田学校,当时,由本村有名的教师罗蔼其在校任教,教育有方,深得周围村民赞赏。罗保良的姐姐、姑姑等亲戚的子女一并送到该校就读,共有10多人,都在他家里吃住,一切费用他全部包了下来。为了让孩子们能读好书,他专门腾出屋右侧一个较大的房间供孩子们就读。每天晚上,他都守在那里,敦促孩子们专心读书,直到9点多钟才休息。为了鼓励孩子们认真读书,他还许诺,若谁成绩好,过年时买一套新衣服给予奖励,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兴趣。
罗保良不仅善待家人,而且非常关心村里的公益事业。该村通往梅县荷泗有一座小桥,原来是由树木架设,约10多米长,非常狭窄,行人走过时摇摇晃晃,令人提心吊胆,自行车根本无法行走。他看到这情况后,带头出钱,并发动在香港、印尼的乡亲捐钱,终于建起了3米宽、长10多米的石桥。村前原有一条300多米狭小的村道,一边是水田,另一边是河道,由于雨水冲刷,路基常会崩塌,行人来往时非常艰难。他看到这情况后,带头出钱,并动员在香港、印尼的乡亲捐资,修筑乡道,两边打桩筑牢,道路修了三年多,才逐渐完善。村前原有一口泥井,供下村200多人饮用,由于是泥井、泥坪,一到下雨天便是泥泞难走,井水也很不卫生,村民洗衣服家具很不方便。他看到这情况后,自己出钱修筑了水泥火砖结构的井栏(沿)和井盘。从此,群众到这挑水洗衣服非常方便。他看到谁家有困难,尽力帮助,不仅送钱,还送粮食,对雇请来做农活的人也热情招待,还给予丰厚的报酬,受到群众的赞誉。
(刘乐群、范远达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