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亮功第里的将军
浏览次数:863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01  

  亮功第(又名人民大厦),位于兴宁市新陂镇新元村,系国民党中将李振球的旧居,始建于1929年,1933年建成。坐东南向西北,为三堂四横四角楼围屋,分布面积52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362平方米。

  

亮功第里的将军

 

  兴宁市新陂镇新元村黄沙陂一抹平川的田野上,坐落着一幢四角楼围龙屋,它是国民党六十五军军长李振球发迹后兴建的,屋名“亮功第”。此屋规模不算宏大,但极为玲珑精致,具备了客家围龙屋所有特征。有斗门、花厅、禾坪、半月形池塘,四个楼阁通道环绕,楼层配置防匪防盗的瞭望枪孔,与普通围龙屋不同的是有一凸出墙外的特殊结构,人可以探出头观察周围动静,同时能360度旋转射击。该屋两围计有200多间住房。其屋名是出自民国陆军第十二集团总司令并主政广东军政的首领余汉谋的翰墨。

 

  李振球(1893——1956年),字旋空,绰号“胡伯”。他出身贫寒的农民家庭,大约六七岁时父亲病逝,年轻的母亲改嫁他乡,留下一人孤苦伶仃,幸有堂亲伯叔收留呵护眷顾,并送进小学读书。他小时候长得健硕结实,颇有力气,常帮邻里“蹍禾稿”(踩禾茬),赚点零钱买纸笔。他与堂弟李兰祥年龄相仿,经常一块嬉戏打闹,一次堂弟的衣服被李振球无意撕破,他疚歉地说,现在赔不起,待我长大做了世界后一定赔你。他幼小的心灵就有立志事业的宏愿。李振球幼年的苦难,寄人篱下的生活,在他日后的人生道路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振球小学毕业后,经村人举荐,16岁那年背井离乡,赴考广东陆军小学。毕业后,接着就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余汉谋、铁军将领叶挺(广东惠阳人,祖籍兴宁合水)是同班学友,一齐毕业于该校第六期。同是客家人,自然乡音亲切,情感至深。

 

  李振球保定军校毕业后,委任为大本营警卫团第二营连长。随后他一直追随当时陈济棠第一集团军第一军军长的余汉谋,是他手下的一员大将。过了两年被委任粤军第一师三团三营长。据传他的军事天才表现在一次剿匪战役上。当年某地有一股土匪打家劫舍,抢劫过往商客,闹得人心惶惶,当局曾多次派兵清剿均无效果。这一次上司特派遣李振球率部前往清剿,接受任务后,他认为这是一次立功的大好机会。他总结了先前失败原因,亲自察看地形,精心布防。原来土匪有专门暗道潜逃。他考虑到这帮匪徒大部分是穷人,他不忍歼之置于死地,便在逃跑线路口设下无数陷阱,下面倒插竹尖。三面重兵围攻,故意网开一面。交战时逼迫匪帮向预定路线逃窜。结果全部落入陷阱,除擒获匪首惩处外,余党悉数被擒招降部下。既保住了一方安宁,又立了大功。一时名声显赫,闻名遐迩,上司褒扬他智勇双全。

 

  从此他戎马倥偬投入抗日战争,与日寇浴血奋战,迭挫强敌,累立战功。开始官运享通,从连、营、上校团长、旅长、中将师长、第一军副军长,陆军中将,直至广东第五军区司令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二集团军六十五军军长,紧跟余汉谋,荣任第四战区前敌总指挥,“进出石龙、石滩,担任收容部队阻击敌人。”取得显著战绩。

 

  1938年10月日寇登陆大亚湾,向广州进发。余汉谋受蒋介石指示放弃广州,不打自退,广州立刻沦陷。因此,余被蒋介石革职,同时株连李振球,被解除军长职务。1941年李振球虽然委任第七战区司令部中将高参,感慨徒有虚名,加上好友被扣,早已心灰意冷。同年1月皖南事变,叶挺将军被国民党扣押。更使李振球黯然神伤,因而萌生退意。他厌倦了军旅生涯,渴求创办实业的愿望。

 

  李振球在军旅期间,已有实业救国宏愿,早在赣州市政公署任主任期间,曾在赣州投资开发“赣庚公路”,设立汽车站,开辟赣州公园,扩建街道等等。因此,他脱下战袍后,落足韶关乐昌开垦农场,在广州、香港购置房产。同时在家乡牵头创办县立第四中学,独资兴办“庆华小学”,出钱赈灾。他同时是个佛教徒,军旅期间曾在和山寺建一座两层八角亭,名曰“旋空亭”,其碑志至今尚存,但被荒草掩没。

 

  余汉谋重被蒋介石起用后,叫李振球重出江湖,李洁芝也劝他出山,但他去意已决,无心军旅。于1948年末取道汕头寄居香港。一说在港组织客家同乡会劳累吐血而亡,一说翌年移居台湾,1956年在台北病逝,终年63岁。

 

  李振球将军戎马生涯,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一生、没有纵横捭阖之势,但他抗日救国,贫穷立志、求真务实,乐育人才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佩。

 

                                                            (曾子沾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