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两代修桥获牌匾
浏览次数:892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01  

  藜岭下老罗屋,位于兴宁市刁坊镇周兴村藜岭下。该屋系罗氏七世祖显金兴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坐西向东,为三堂四横二围围龙屋,分布面积61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4137平方米。

 

两代修桥获牌匾

 

  刁坊镇周兴村藜岭下老罗屋和下新罗屋屋背岭头长满了藜,这种植物长大了可以做拐杖,结实耐用,藜岭下因此而得名。巧合的是罗氏祖先曾有两代人为百姓做过实实在在的“拐杖”。这里说的是333年前的罗氏两代倡修南济浮桥功德无量的故事。

 

  兴宁南济桥(浮桥)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其时由县令陈应荐倡建。该桥为宁江两岸百姓提供了许多便利。可是,经过一年年的风吹日晒,洪水冲击,浮桥受到破坏,加上因长期浸泡在水中,木板易腐,所以要经常修补。历代乡贤便自发组织维修。1678年,罗氏十世祖罗希贤听到南济桥的木板已坏,影响群众出行,便发出倡议。由于他在当地一带非常有影响力,因此,一呼百应,经过他积极组织发动,乡民踊跃共同维修南济浮桥。当南济浮桥修好后,时任县太爷的仲振履非常高兴,马上赐以烫金牌匾,手书遒劲有力的字:“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兴宁县事同考官加二级纪录四次仲振履为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员罗希贤倡修南济桥总理立”,中间写有“为善必昌”四个大字。为表彰其功德,县令特颁此匾以资鼓励。

 

  在先辈的影响下,罗家历代行善积德,修桥修路,普渡众生。至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南济浮桥再次受损,影响行人过往,居住在下新罗屋的罗氏十四世罗寅,目睹这一状况后,再次组织人员复修南济浮桥,把在下新罗屋落成后的部分石材捐赠作为修桥之用,造福子孙后代。有人曾考证过,连南济桥阶梯的长条状麻石都与下新罗屋建屋石材一模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南济浮桥牢固地横跨在宁江河上,罗家两代为修复南济桥作出突出的贡献。

 

  几百年来,罗家后裔一直以此为荣,将功德牌匾高高挂于中堂。虽然在1958年这些珍贵的遗产丢失,但罗氏两代修桥的功绩一直传扬。

 

                                                            (李小燕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