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811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2-19 |
黄豆排刘屋,位于兴宁市新圩镇虎洞村虎一黄豆排,该屋始建于清朝末年。坐东向西,为二堂二横两层(右边外加一枕头杠及一横屋)合面杠,另枕头杠筑有一座三层炮楼,分布面积156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458.9平方米。
南洋返乡选屋址
在兴宁市新圩镇虎洞村,有一座宏伟壮观、带碉楼的走马楼,叫虎一黄豆排上屋,人们又称它天保屋。该屋始建于清朝末年,是由刘天保、刘鼎福兄弟俩合力建造的,这里有一段令人回味的故事。
话说当年,刘天保、刘鼎福居住在偏僻的山村,生活较为困难,除了在家耕田外,便学会泥水木匠工艺,外出挣点零钱,但仍入不敷出,难于度日。后来实在无法过下去,便远渡重洋,到印度尼西亚打工,并在那里成家立业。那一年,刘鼎福在印尼承包了建造机场的工程,结果赚了好些钱,加上兄弟俩的儿子在那里经商,积蓄了一笔钱财。作为事业成功的兄弟俩,仍然是满脑子的儒家思想,认为“久远立业、商不如农”,仍然眷恋故土,便萌发在家乡兴建围屋的念头。兄弟俩商量后,把大量钱财转移到国内,决定回家乡虎洞村建围屋。他们按照印尼的建筑风格,结合家乡的建筑特色,融合在一起,设计好图纸带了回来。
兄弟俩回来后,便忙着选择屋址的事。他们请来了一位当地有名的地理风水先生,一起查看地址。他们来到一处地方,地理风水先生连说,这里建屋最好。正面是一片平坦、视野开阔的田地,左边(后为上斗门)的对面又名竹子窝,长着许多竹子,俗话说,“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屋里必出文人。而右边(后为下斗门)对面是笔架山,似三支笔尖耸立在那里,文脉缓缓而来,也会给此屋增添不少文气。听了这话,知书识礼的兄弟俩心里非常高兴,决定选中此地建屋。
可是,难题又摆在面前,因为那块地方是当地刘姓人与廖姓人的交界地、杂花地,必须把廖姓人的地方买过来。兄弟俩便忙去找廖姓人协商,几经周折,才用重金买下对方的土地,便开始动工兴建。
然而,建造这么大的围屋,不是一朝半夕的事,需要几载或十几载时间,兄弟俩不可能长期留下来,况且在印尼那边的生意非常繁忙,他们考虑了好几天,决定把建屋的事全权委托给叔父刘福盛打理,他们知道,刘福盛也是木匠出身,熟悉各项建筑业务,一定能把建屋的事情处理妥当。把一切都安排好后,兄弟俩便匆忙离开家乡。
兄弟俩虽然回到印尼,仍然时刻挂念着家乡建屋的事。为了把围屋建得壮观牢固,兄弟俩还特地从海外用船只运送回不少建筑装饰材料。刘福盛经过多年的操劳忙碌,终于把这座占地约三亩,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围屋建起来,它的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燕尾脊,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门前墙壁砖石浮雕,窗棂镌花刻鸟,装饰巧妙,门墙厅壁书画点缀,篆隶行楷,各具韵味,随处可见木雕、泥塑、砖刻、石雕,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
抗日战争后期,印尼受到日本侵略军的侵袭,生意不好做,刘鼎福便叫刘天保先带着他全家回乡,看管房屋和种地,一直居住在围屋内。
刘天保、刘鼎福兄弟俩重视子女的教育,致力于智力投资,教诲后裔读书识礼,使优良的家风和学风代代相传,培育出不少人才,计有20多个大学生,不少成为博士、会计师、工程师,刘鼎福的四儿子刘云章,在印尼雅加达读书后成为博士,在当地华人和印尼人中颇有名气。
(刘荣昌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