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年幼吟诗惊众人
浏览次数:936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2-19  

  天锡围,位于兴宁市宁中镇星民村。该屋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年),系八世祖王天与、王天爵两兄弟合建。坐西北向东南,为三堂六横三围围龙屋,分布面积108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6421平方米。

 

年幼吟诗惊众人

 

  围龙古屋,历经沧桑,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在宁中镇星民村的天锡围,就脱颖而出一名令人称颂的爱民御史王天与。

  王天与(1475-1519年),字性之,号东廓。六岁丧父,八岁入学,生性聪颖,自幼好学,虽然家里生活贫困,但他刻苦读书,喜爱诗文,使学业大有长进。

  年幼时,他因家庭贫穷,只好提着破旧的藤篮去上学,有些同学常常嘲笑他太寒酸。一天上午,刚好放学回家,突然下起大雨,一直没有停住。等到雨停时,满街都是湿漉漉的,王天与急忙提着藤篮回家。由于走得很急,一不留神,脚下一滑,摔倒在地,藤篮也跌落在街道上,里面的书本、纸笔散落一地,好些纸张都粘在地上湿透了,还沾上了黄泥。王天与急忙蹲下身一张一张地拾起,然后放进藤篮里,同行的学生和街边的行人竟大笑起来,认为这些纸张都湿了,拾起来还有什么用呢?但是,王天与不顾这些,仍然耐心地捡纸张,当他捡完纸张后,便抬起头来看看周围的人,看到有的人还在讥笑他,他脑子灵机一动,忽然念出一首诗:“天上落水(雨)慢悠悠,地上黄泥滑似油,十字街头龙显爪,笑死满街一栏牛。”这首诗一出口,顿时街边的人都瞪起眼睛,停住笑声,他们感到震惊,用惊奇的目光看着王天与,认为这么个小小年纪的孩童锋芒毕露,竟然能当场念出这样的诗句,而且诗句很有气魄,能够与环境吻合,既表现了他的刚直之气,又搏得在场人的喝采,大家从讥讽变为佩服称赞,此事很快便在群众中传开了。

  果然,王天与学业大长,才华显露。在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王天与考中举人;于正德九年(1514年),他上京参加会试,高中进士;正德十一年(1516年)任江西宁都县令;正德十三年(1518年)因剿赣贼寇屡立战功,朝廷封他为浙江御史,升俸二级,他尽职尽责为民办事,被人们称为“爱民御史”。

 

                                                    (刘乐群、王拔林搜集整理)

 

 

“忠孝人家”匾旌来由

 

  在宁中镇星民村天锡围的大门外,每年都张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名宦乡贤第,忠臣孝子家”,其实是在传颂爱民御史王天与与王天爵兄弟的事迹。明正德年间,兴宁知县祝允明(号枝山)曾亲自题词赐给他们家一块“忠孝人家”的匾旌。提起这块匾旌,还有一定的来由。

  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王天与上京会试高中进士,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他任江西宁都县令。他赴任后,自订“勤政、爱民、清廉、公正”守则,悬挂于县衙,带领僚属共同遵守,违者严惩。他经常单身独走,微服私访,深入民间,明查暗访,了解百姓之疾苦,熟悉当地风土人情,谋划应兴应革之事项,大小都不漏掉,同时大力兴办学校,体恤孤寡,匡扶正气,锄惩豪横。他就任数月后,深得民心,县内人士都称赞他清廉贤能,办事公道,临政不烦。

  有一年天大旱,田禾歉收。王天与认为民以食为天,千方百计从其他府、县借来粮食,平价卖给民众,使一些囤积居奇的人也平价卖粮,使民众度过了灾年。当时由于宁都地处山区,交通主要靠河运,且要经过许多险滩,民众苦于上交公粮运输困难。王天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呈奏朝廷提出将上交的公粮不要转运,就地库存,得到许可,为民众解决了许多困难。他在宁都任职一年,当地人士都称他是贤廉刚正、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

  由于有大股流窜匪徒在浙江、江西一带,杀人放火,影响民众安居乐业。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天与在都御史王守仁率领下,进剿南赣贼寇,屡立战功,朝廷论功行赏,封他为浙江御史,升俸二级。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间,宁王宸濠反叛,王守仁征各郡县兵讨之,王天与乃率领精锐队伍昼夜兼程赶路增援。有一次在攻克城池时,乱军火烧民房,妄杀无辜,眼看众多民众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王天与便指挥将士救火,亲赴火场。这时,有人上前阻止他,但他说:“避火全驱,祗为身谋,吾不忍也,请以一身活此千万人。”于是他身先士卒,率领士兵奋勇冲入火海,终于把大火扑灭。由于火气攻心,后来他得了恶病,于当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于南昌。王天与逝世后,王守仁解衣以殓,为文祭之,宁都百姓如失去父母,塑刻肖像立祠为祀,名留史册。王守仁上表奏请朝廷,赐准王天与棺柩运回兴宁并建坟造亭,由朝廷派人定在兴宁城北佛子岭前安葬,并在坟前建一亭,名为“显忠亭”。

  王天与死后,由于无后,家中老母八十多岁,朝夕痛哭。王天与的伯弟王天爵,以大义慰之,过继给王天与的母亲为子。王天爵年少时为人仗义,听到不平之事非常愤怒,并且挺身相助,长大后入县学为庠生(秀才)。他聪明好学,尤其重于修心养性。他过继后,全心全意在母亲身边尽孝,并且立侄为长兄之嗣,亲自抚养教育,直至长大成人。当时,朝廷想让王天爵到外地做官,但他为了服侍母亲,而婉辞不去。由于王天爵悉心照顾,使老人快乐地安度晚年,活到九十岁,他的事迹也在周围传开了。

  时任兴宁县令的祝枝山,听到王天爵的事迹后非常感动,为表彰其一家的事迹,亲自书写“忠孝人家”一匾旌送给他们家。每年县衙宴请耆宾,参加者为年高有威望的士绅,一定请王天爵参加。王天爵死后,他的名字被列入本县节孝祠。至明嘉靖壬午年,朝廷追录王天与之功,诏赏白金三十两,以抚恤其家属。从此,“忠孝人家”的事迹便传扬于世。

                       

                                                    (刘乐群、王拔林搜集整理)

 

 

 

  秀丽的和山岩风景区,有一块《游和山麻石岩》的碑文,这是明代兴宁县令祝枝山所撰。

  话说1517年秋天,任江西省宁都县令的王天与荣归兴宁故里,兴宁县令祝枝山闻讯后,相伴他同游和山岩,两人兴趣相投,互诉衷心,谈诗论赋,你一言他一语,越谈越投机,祝枝山心里异常欢喜,回府后满怀兴致写下碑文:

山和人亦和,乘暇集鸣珂。

陟岭美未得,到岩奇转多。

交枝树碍马,一步地旋螺。

成屋自麻石,作门唯碧萝。

瞻天隔鸟道,入地学蜂窝。

树向顶上植,泉从肩畔过。

禽虫凭几住,云霭入衣摩。

佛座泥三级,僧床石四阿。

西临旷野漠,东眺径陂陀。

远炊潜生爽,骄阳暂息苛。

祈祷情敬谨,乐业舞婆娑。

物穰用亦俭,地危心不颇。

民心都似此,吾为尔陈歌。

  王天与临别兴宁,寄托祝枝山,要把和山岩建成一块美丽的旅游胜地,造福兴宁人民。来年之日,他要重返故里,观赏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但谁料到,此一别,成了诀别。他用宝贵的生命演绎出可歌可泣的故事。

  其实在交谈中,祝枝山还与王天与私谈了一则秘闻。 说的是明朝文人墨客唐伯虎颇受南昌宁王朱宸濠的赏识,曾经派人拿一百两银子到苏州聘唐伯虎。唐伯虎应聘而来,受到优厚的待遇,住进专门为他准备下榻的旅馆。唐伯虎善于观颜察色,从朱宸濠的言谈中,揣测出朱宸濠欲想叛乱。唐伯虎心感不安,住了二天便匆匆归家。不久,兴宁县令祝枝山回苏州老家拜见唐伯虎。唐伯虎悄悄地告知他的揣测,并告诫他要尽忠报国为民除害,保天下百姓平安。祝枝山记在心里,但迟迟不敢进谏皇朝。恰逢王天与回兴宁探亲,两人忧国忧民,议论起朱宸濠的为人时,谈到唐伯虎一语道出天机。两人互通看法,权衡利弊。最后以王天与的名字进谏武宗朱厚照。朱武宗接谏,不当一回事,视进谏如儿戏。经常率太监在皇宫里行乐,或整日泛舟于湖上,不问政事,沉迷酒色,终于酿成幕僚叛乱的恶果。

  不出唐伯虎所料,1519年朱宸濠果然发动叛乱。叛军杀掉江西副都御史孙燧等一批官员,任命他的亲信为左右丞相,以及兵部尚书,挥师沿长江而下,攻打安庆。朱厚照闻讯,下诏江西省巡抚王守仁率10万兵力剿灭叛军,浙江都御史王天与带领精兵一同出征。朱宸濠得悉,勃然大怒,他就记恨王天与曾上谏密报其丑行劣迹,于是狠毒地使出奸计,他怂恿手下点火焚烧粮仓,断其南下大军的粮食,让10万兵力不战身亡,欲置王天与以死地。当王天与带领先锋队赶到南昌城时,发现城内火光冲天。他不顾途中劳顿,命令一部分兵力进城扑火救人。王天与依据自己对地势的熟悉,率领士兵直奔粮仓重地。果然,南昌最大的一间粮仓火焰腾空,浓烟滚滚。他下马跳进池塘浸湿衣裳,冲进火海,奋力扑火。大火烧得他焦头烂额,遍体鳞伤。下官拉他退出火场,但他舍命救火,大声疾呼:“救火损躯,在所不辞。吾身为先锋,愿一人之躯,救活万民……”

  大火扑灭了,粮仓保住了,王天与却为扑烈火留下恶病不治。是年7月26日卒于南昌,享年45岁。王天与去世后,王守仁无比悲伤,解衣为其装殓,并撰写祭文,告慰英魂。并上书武宗,皇帝下诏封王天与为忠臣御史,宁都百姓踊跃捐资为王天与立祠树碑。嘉靖之年,朝廷重录王天与的功绩,并赐赏30两白金安抚其家眷。

 

                                        (王淦雄、王清泉口述,刘波中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