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785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2-15 |
荆荣第,位于兴宁市径南镇星曜村,始建于1870年。建在半山,地势高朗,坐东向西,为两层方形围屋,造型独特。分布面积97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803.8平方米。
潜心研究客方言
在山清水秀的径南镇星曜村,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围屋,叫“荆荣第”,散发着古朴的书香气息。这座围屋就是客家方言大师罗蔼其(字岁翙)的故居,他撰写的中国第一部最翔实的客家方言专著——《客方言》成为传世之作。
1868年,罗蔼其出生在以读书为荣的村子里,历来文化氛围浓郁,他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和祖父都教过书,祖父罗清熙是清道光年间举人。其故居有一副长联:“贫困何伤只须瓶有粟盆有花架有书囊有诗任世事迁移岁岁春风还故我,平安又报犹愿子言孝父言慈弟言恭兄言友叙天伦欢乐家家和气集千祥”,传统文化对罗蔼其深受影响,使他从小受到客家崇文重教传统的熏陶和影响,为其日后研著《客方言》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自幼聪颖好学、成绩优秀的罗蔼其,不负乡里、师友所望,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应广东乡试中举。其后曾任兴宁学务公所总董,直至被钦点奉政大夫会议处文案,入京官内阁中书。在京中,罗蔼其更是客家人的骄傲,他才华横溢,草拟文稿,深受同僚敬重,都称罗蔼其是“大手笔”,称颂他在语言文学方面的造诣。
1915年,思乡情切的罗蔼其自京返乡,从事教育工作。为了让家乡子弟传承国学精华,他在故乡开办“遁夫山房”,招收弟子,“授以尔雅、音韵、训诂”。讲课时,旁征博引,“讲贯精微”,学生深有所得,远近乡村学子慕名投其门下者甚众,其中有的后来成了有名的学者、大学教授,如梅县古公愚(直)、兴宁罗鸿诏(康禄)等。在乡期间,适逢续修兴宁县志,罗蔼其被聘主持其事。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际工作,厘定采访条例,悉力征集各种史料,尤其注重舆地、户口与方言的调查,及人物、艺术与史迹的实录。惜因时局骤变,未及成书,但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家乡情况,为撰写《客方言》打下了充实的基础。
《客方言》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全书共十二卷,17万多字,收入了客家话词目971条,对每一词目的出处、来源,引经据典,对照解释。该书材料丰富,论证缜密,文风严谨,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对进一步开展客家方言研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力作。
罗蔼其为什么要写这部《客方言》呢?其中原因是关乎客家人的利益与尊严。客家人祖先本是中原汉族,因天灾战乱等原因从中原辗转迁徙到南方山僻之地。20世纪20年代,一些人对“客家”提出非议,有的甚至对“客家”是否汉族产生怀疑,把客家人诬为“非汉种,亦非粤种”,视客家人为“蛮俚”,因而引起客家人士的不满和愤慨。素来就有爱乡情结的罗蔼其,更是心潮难平,冥思苦想要为自己客家人正本清源。最终决定从客家方言着手,他当时正在中山大学当文学教授,讲授语言文学声韵训之古诸学,利用业余时间,他投入了客家方言的研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客方言的考古、探源工作,通过今语和古语的对照,引经据典,贯穿古今,“推寻故言,理其经脉”,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论证,指出客语“多周秦以后、隋唐以前之古音”,使那些恶意攻击客家人为“蛮俚”的谬论不攻自破。
《客方言》一书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30年代列为中山大学文学院丛书第一种,并得到包括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内的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既为客家人正本清源,又为当代客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证资料,也确立了罗蔼其在学术上的地位,实属客家人的骄傲。1942年罗蔼其病逝,享年74岁。
(李海霞根据中山大学校报文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