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751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2-04 |
仁术济世
在刁坊镇河塘岭村,培育出不少人才,其中有一位精通医术的刁斗衡。
“赠医先生”
刁斗衡(1887—1964年),他出身贫苦,15岁时曾应童试,后因家贫而辍学,到染坊当学徒挣钱维持生活。
他自幼喜好读书,凡能找到的古今书籍,他都挑灯夜读。有一次,读到“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句子,反复吟读,深受启发。当时(1916年)兴宁鼠疫流行,每天都有不少人染病而亡。面对百姓呼天喊地的哭叫,他长吁短叹,有时彻夜不眠。于是,暗下决心学医,为在水深火热中受疾病煎熬的百姓尽一份力量。
理想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当良医”的强烈愿望,打开了贫穷农家孩子刁斗衡智慧的天窗,他寻找中药书,刻苦研读《黄帝内经》、《伤寒》、《金匮》、《本草纲目》四大经典著述,并拜当时的名医饶硕朋为师,虚心好学,在实践中掌握望、闻、问、切,辩证论治等临床技能。
美国人爱默生曾说过:“自我信任是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刁斗衡通过拜师和自学到一定程度,自信有把握开药方时,首先尝试对自己的亲属和朋友中的患者把脉诊治,并详细记录病情疗效,认真进行总结,然后慢慢扩大看病范围,医德和医技声名渐渐远播。后来,回春堂药店聘他为坐堂医生,当有贫穷病人无法交足药费时,他便叫药房管账先生记自己的账,为人垫付药费,被人称为“赠医先生”。
解放前,刁斗衡任兴宁县民众医院中医师。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与当时享有盛名的8位中医师一起,组织成立康宁联合诊所,并推举他为负责人。1955年起任兴宁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62年经汕头专署卫生处批准授予中医副主任医师职称,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刁斗衡在几十年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索中医治病学说,著有《医学心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之诊断》、《六脉以通为用的原则治疗肠梗阻》、《浅谈归脾汤的应用范围》等著作,对祖国中医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慈心待人,人尽怀念;良方济世,世留芳名。1964年农历正月中旬,刁斗衡中医师去世时,从中医院至刁坊的路上,先后自觉前来送别的人有一二千人,排成一里多长。高风传梓里,亮节昭后人。其老家刁坊的党政干部和群众,在圩镇的桥边还进行了拦祭。有群众感慨之余,写诗记下当时情景:“德技非凡刁斗衡,犹如再世白求恩。患者痊愈君却去,百姓泪雨送医神。”
妙手救治危患儿
小儿科的危急重病抢救,是中医的一大难题,但是,刁斗衡医师却锐意进取,作出了示范,取得了成效。
1957年夏天,有一新陂籍的小儿,因患中毒性痢疾,在一家医院住院治疗无效,该院下了死亡通知书后,其家属在晚上便将患儿放到太平房里。第二天准备料理后事时,其父母发现患儿尚存一丝气息。这时,其父母突然想到,既然西医无法救治,是否用中药试试。于是,抱起患儿跑步赶去请中医师刁斗衡诊治。
正在门诊室为患者看病的刁斗衡医师得知情况后,即刻边摸患儿脉搏边问有关病情,发现患儿已无法打脉,气息甚微,面色青白,四肢奇冷,全身软瘫,双目紧闭,处在垂危状态。但是,救死扶伤的强烈责任感使他下定决心挽救幼小生命。他根据病情,迅速确定处方:人参一钱先服,继则服川连理中汤,并嘱咐患儿家属有关灌服的注意事项。
当第一剂中药灌服后约四小时,奇迹出现了,患儿的眼睛能睁开了,有明显的好转。以后再经刁斗衡医师的复诊,再服中药,患儿终于闯过鬼门关,不久便康复。患儿家属感激万分,送匾一块:病入膏肓临地府,全靠神医转阳间。
危重病人起死回生
能否用中药抢救危重病人?许多人都持否定态度。但是,刁斗衡行医几十年,却以自己的医德医术挽救了许许多多危重病人的生命。
1960年初,福兴大草坪人陈某因患肝腹水,经兴宁多家医院医治,吃药打针均无好转。其家人便将奄奄一息的陈某从医院抬出准备回家料理后事。
当经过中医门诊部前歇息时,陈某家属忽然想到,请刁斗衡医师开剂中药,最后一搏,看能否挽救陈某生命。当时在中医门诊室看病的人排成长龙。陈某的家属顾不了许多,气喘吁吁语无伦次地请刁斗衡医师救其亲人一命。因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按一般医生的做法,会婉言拒绝完全不相识人的要求。但刁斗衡听后,二话没说,立即走出诊室,在担架上为病人把脉诊治,详细进行检查,只见病人腹胀如桶,不能平卧,气微而短促,面色黝黑,神志不清,他即开出当归、芦荟汤的处方,并叮嘱其家人服后会有泻下情况出现。陈某被抬回家后,其家人将其放在屋里的上厅。在准备料理后事的同时,将刁斗衡医师开的中药煎好后用汤匙一口一口灌服。约过6小时后,病人泻下如污泥状的粪便半痰盂,奇臭难闻,但人清醒舒服。中药果然有效,家人便将陈某抬回房间里。当服完第二剂中药后,仍有几次缓泻,病情有了很大好转。后来,经过刁斗衡医师的复诊,一个月后陈某竟奇迹般痊愈,恢复如常人。其家人送来一幅锦旗,上书八个大字:斗衡大医,顽症克星。
(刁斗衡孙刁应杰口述,刁伟生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