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0 作者: 文明办 信息来源: 中国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5-10-20 |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97年前,枫林桥畔,26岁的陈乔年,牺牲时留下这样一句话。
如今,延乔兄弟的目光穿越时空,“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的铮铮誓言,点燃了当代青年的热血,写满了江淮儿女的担当。
徽风皖情痴绝处,人文荟萃新韵生。
在这里,一封家书,让出六尺巷道;一座村庄,守护百年乡约;一片洼地,变身生态客厅;一座钢城,淬炼工业筋骨;一家书店,点亮城市灵魂……当文脉的赓续与文明的构建彼此交织,这片浸润着文化基因的土地,正以强劲有力的心跳,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向世界传递自信而蓬勃的气息。
家风似水,文明生根——这条小巷为何最宽?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我们一代代传下来,日常生活的相处准则。”说起六尺巷背后的渊源,“中国好人”、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脸上满是自豪,“这条小巷虽长不过百米,在我们心目中,却是天下最宽的,不在于尺寸,在于胸襟和境界。”
安庆市桐城市六尺巷。杨荃 摄
六尺巷,因何诞生?这条小巷,为何最宽?
相传,这源于清康熙年间的一场邻里纠纷。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接到家人来信,称与邻居吴家因宅基问题产生矛盾。张英的回信只有短短几句,却让争执双方各退三尺,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也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美谈。
三百年来,这条小巷和它蕴含的礼让文化,早已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以墙垣为纸、以砖石为墨,书写的是中国人家国同构的处世哲学,人们通过石刻触摸到的是历史长河中的尺牍真意,更是那耕读传家、德业相继的精神密码。这样的家风,如潺潺流水,代代相传,六尺巷的故事,也通过方志、口碑、风物、戏剧等多种媒介形式流播绵延,倡导人们在生活中懂得退让、包容,以和为贵,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解决问题,用宽容和理解去化解分歧。这样的美德在家族内部传承,在邻里之间、社会之中传播开来,沉淀为安徽人民的精神底色,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着丰润的道德滋养。
如今,六尺巷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仿若一位无声的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人传递着和谐、友善、包容的价值观。随着“听、辨、劝、借、让、和”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全国逐步推广,东方文明特有的哲学视角已为更多人提供了化解分歧、弥合争端的新思路。这条小巷的文明智慧,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
乡村振兴,文明融合——这座村庄如何作答?
“老百姓想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从上任的第一天起,我就意识到,必须尽快找到一条出路,只有让村庄有生机,乡村才有希望。”聊起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绍南如数家珍,热情满怀。
2005年,黄铺村由当地三个乡镇的三个村合并而成,这里地处皖西南山区丘陵地带,当时土地分散、农业种植效益低,资源贫瘠、基础设施落后。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剩下的多是老弱妇孺,面临着发展困局。“人组织起来,制度建设起来,不愁干不好!”通过建立村民理事会、季度例会制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黄铺村做到“大事小事都与群众商量着干,群众支持的,带着群众一起干”,就这样,王绍南告诉记者,大家的凝聚力增强后,按照“村社一体、村企共建”模式,属于黄铺村全民共有的合作社成立了。秉持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整治与保护并重”的建设思路,结合本地主导产业,黄铺村还引进20家经营主体到村发展桑葚、瓜蒌、葡萄等特色农林产业,开启“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发展特色产业不仅有效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还解决了很多村民的就业问题,让更多村民的腰包更鼓了。”
安庆市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安徽省文明办供图
近年来,黄铺村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力培育文明乡风。“以前我们村上办喜事,都在城里饭店办,大操大办,互相攀比。有的人家还是借钱办,实际上是增加了家庭负担。”王绍南告诉记者,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黄铺村将村规民约延伸至组规民约,纳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内容,还通过召开季度理事会、年度评议会等方式,对群众执行组规民约规定和红白喜事、环境卫生等进行提醒,“把对接责任人的名字,直接写在墙上,方便联系和监督。”放眼望去,那一条条“乡规民约”“组规民约”标语、一幅幅移风易俗宣传手绘图画不仅“跃”于墙上,更“印”在群众心里。
当下,通过盘活村级资产和农房,黄铺村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创新发展创意农业等,深入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朝着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的“四宜”特色村大步迈进。将传统乡规民约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通过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等方式,黄铺村的探索,展现了乡风文明与家庭文明的深度融合,书写出乡村振兴的靓丽答卷。
生态焕新,文明跃升——这种理念何以践行?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生态兴,则文明兴。
15年来,“两山”理念指引中国经济社会绿色变革,不断推进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一双“厚掌”,绿了五座荒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里的故事,是真实的写照。
“我最近刚刚摔了一跤。”见到“中国好人”、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陶厂镇西塔村村民易厚掌的时候,他单薄的衬衣已被汗水湿透。刚刚上午10点半,已走遍大半个山下的茶园的他,操着浓重的方音,告诉我们,这里的茶树,是特意栽种,用来养护大山的。得知他摔跤后腰部受伤,大家很担心,而他轻轻一句:“凭青山护佑,没什么大碍。”一瞬间,心下动容。
马鞍山市西塔山下茶林。杨荃 摄
易厚掌,40余年坚持,变荒山为林海。1985年,他与县林业局签订承包荒山造林合同,开始植树造林,带领全家搬进大山,用扁担挑树苗、砍刀除杂草、铁镐挖树宕,十年间开荒造林2000多亩,让西塔山披上绿装。
采访报道组一边和他聊着经历,一边跟随他往山上走去。一路上,他的手一直没闲着,不断忙着为茶树除去杂草,那质朴的动作不会因为镜头而停歇;说起1996年山火毁林1700亩的打击,他下意识地回避失去多位亲人的伤痛,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地强调“树都烧光了,很可惜”;“如今儿子都愿意,他们帮我一起干活,孙子很有出息,都在城里读书。”,说起这些,他没有掩饰自己骄傲的神情……
易厚掌在林中除杂草。安徽省文明办供图
一个人带动一个家庭,共同参与造林劳动,风雨无阻,易厚掌的实践,体现了生态文明与家庭文明的共生,也充分证明了个人与家庭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的能动性。
“蓝天白云映衬着绿水青山,是我们镜头里最美的景色。”初秋时节,走进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长江东岸的薛家洼生态园,只见芦苇随风摇曳,江面绿波荡漾,岸边游人三三两两,好不惬意。
眼前之景,令人难以想象,曾经的这里,布满工厂,烟囱林立,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作为昔日的长江“疮疤”,如何蝶变“城市生态客厅”?“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这里的人们,有深刻的共鸣。
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安徽省文明办供图
2019年,马鞍山市以薛家洼为突破点,启动长江东岸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拆除非法码头,修复岸堤,植被复绿,清理固废……6年来,150余个非法码头、774家“散乱污”企业等全部完成整治,累计清理长江岸边和陆地固体废物100余万吨,推动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平……通过一系列举措的有效实施,薛家洼生态园大变模样,成为由工业岸线转型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生态修复,并不是简单的环境整治,而是发展理念的重构。从荒山到林海,从“生产岸线”转向“生活岸线、生态岸线”,从环境“痛点”变为城市“亮点”,从工业文明遗产走向生态文明典范,通过生态焕新,实现文明跃升,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书香灯火,文明新貌——这家书店怎样共情?
近年来,书店、书房、书坊、书院,如雨后春笋般见于城市乡村。谈阅读,聊写作,这些和书有关的话题,也总萦绕身边。然而,生活中,当我们真的走进一家书店,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家长们带孩子排起长队,购买的也常常是一堆教辅材料,相关文具产品的柜台挤满了凑热闹的人群,书架前寻找一本心爱之书或真正翻开书页细细品读的人,却屈指可数。
安庆市前言后记书店。安徽省文明办供图
走进安庆的前言后记书店,采访报道组看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这家书店,坐落于具有109年历史的安徽劝业场旧址,这座1915年建成的西洋式老建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劝业场之一,也是安庆保存最完好的近代历史建筑之一。2014年安庆市启动修复工程,最大程度保留原貌,于2017年1月以“前言后记”品牌重新开放,成为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文化功能的城市文化地标。
安庆市前言后记书店内部阅读书房。安徽省文明办供图
“我们设置的第一项选书原则,就是不选教辅材料。”这里的店长告诉记者,不希望大家看书的同时带着功利的目标。根据这座历史建筑的布局特点,前言后记书店完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大通铺”布局,根据对人们的阅读爱好调查等,精心设计建造了30余个风格迥异的主题书吧,还设置了“宜城往事”“书影相随”等专区,展示安庆的城市沿革建制和历史文化,同时,保留了老式木地板、国货老字号风情,陈列钟表、旧海报等老物件,传承地方文化的精髓。书店还融合饮食、艺术、音乐等文化元素,引入了手工陶艺、乐高机器人等体验业态。结合不同主题,在店内定期开展书友会、读者见面会、作家分享会等文化活动。2025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前言后记书店举办了“书香安庆阅享宜城”启动仪式、“春日让我们阅见美好”读书会等,促进阅读风尚的培育,也吸引更多共情之人一起好读书、读好书,不拒绝新媒体的便捷,也不放弃深度思考的价值,学会从碎片中寻找系统,在信息洪流中守护清醒的头脑与丰盈的内心。
一页江淮文明,满城精神灯火,安庆前言后记书店通过用心的改造和经营,成为集阅读、文创、交流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滋养着城市人文精神也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更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发展的安徽实践。
文明经纬,互动赋能,家风滋养乡风,乡风涵养生态,生态反哺城市,城市承载书香,不同维度的交织共荣,共同呈现出江淮大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图鉴。在这里,听见文明的心跳,从百米小巷到万里和风,前行路上,八皖人民孜孜不倦,久久为功。(采访报道组:杨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