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410 发布时间:2015-05-29 |
袁文殊
—— 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
袁文殊(1910—1993),原名文枢,笔名舒菲,兴宁大坪区鸭塘人。中学时期,开始参加进步学生活动,1927年参加组织了“大坪革命青年会”,在寒暑假期间进行革命宣传鼓动活动。1928年10月间,遭兴宁反动当局逮捕入狱。次年经营救出狱后,于1930年到广州,考进了广东戏剧研究所戏剧文学系学习编剧,次年发表处女作独幕话剧《领带》。1932年,参与组织“广州前卫戏剧作者同盟”,并被推选为干事,不久即出版了《前卫戏剧集》。1932年秋,参与组织“广州文化界大同盟”。1933年,广州文化界大同盟与上海“文总”取得联系后,在广州成立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下设“左翼戏剧家联盟”等组织,袁文殊担任了“分盟”和“剧联”的领导工作。
1934年初,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活动担任执行委员,并负责戏剧理论组的工作,同时以舒尼、薛尼等笔名,为《民报》电影刊《影潭》版和《大晚报》副刊《舞台与银幕》版等,为当时“剧联”盟员所掌握的副刊撰写戏剧电影的评论文章,对左翼电影评论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同年10月,袁文殊在法租界被捕,1935年2月被解往苏州监禁,直到1936年夏才被释出狱。而后,辗转南京、上海,先后参加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上海业余实验剧团”,在《新演剧》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独幕剧《高压下》。
“七七”事变后,“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袁文殊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三队,与郑君里分任正副队长,率队先后到苏州、扬州、南京、安庆、九江和武汉等地进行抗日救亡演剧活动。同时坚持戏剧创作。1938 年出版了他的独幕剧集《民族公敌》。1939年在成都因病疗养期间,创作了四幕话剧《死角》。1940年,在育才学校戏剧组任教时,结合教学翻译了《苏联演剧体系》和《舞台艺术论》等书。
1941年10月,由重庆到延安。至1945年,先后在“鲁迅文学艺术院 ”戏剧系担任教员、班主任、系主任等工作,结合教学需要编写了讲义《剧作教程》、写出了论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中国演剧》,还创作了剧本《军民一家》。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延安大学鲁迅文学艺术学院赴东北,在佳木斯成立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任戏剧系主任。1947年初,率领“鲁艺文工团”在牡丹江地区开展土改和参军的宣传工作。东北全境解放后,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负责教育处工作,整理出版了《剧作教程》一书。
1949年冬,袁文殊被调到文化部电影局任专职电影编剧,次年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辽远的乡村》并拍成了影片。1953年任文化部电影局剧本创作所长。1956年调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后发展成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任经理兼党委书记,1957年起,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上海电影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国庆献礼片中,上海影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摄制了《林则徐》、《聂耳》、《老兵新传》、《宝莲灯》等经得起历史时间检验的优秀影片,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和党中央领导同志的一致好评。1960年初,袁文殊担任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任第一书记。1963年出版了论文集《电影求索录》。
粉碎“四人帮”后,被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并担任了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1983年出版了第二本论文集《影坛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