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防洪土堤成屋名
浏览次数:1074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4-19  

  土围里赖屋又名土围里象兴围,位于兴宁市福兴街道向阳村土围里。该屋由七世赖乐泉于清康熙年间始建,直至十世赖维高、赖则高兄弟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八月初三竣工。坐西南向东北,为三堂四横一围围龙屋。分布面积535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058平方米。 

 

防洪土堤成屋名

 

  在福兴街道向阳村,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围龙屋,大门上方刻有“象兴围”三个大字,可人们常叫它“土围里赖屋”,说起来这里面有一段引人深思的故事。

 

  这座围龙屋已有420多年的历史。围龙屋的祖先来自福建永定,官授齐昌。落居一世祖赖天赋,是元朝至正年间举人,明洪武年间任兴宁主薄。时天下未平,屯兵龙母寨,被贼兵战败,后战死于兴宁城西七里马公坑(即烧纸窝)。赖天赋只生一子赖维新,邑庠生,见父遇难,家无所栖,时艰路远,回乡实难,只好在兴宁落居,其后裔都在兴宁、五华、龙川定居。后四世祖赖吴来到福兴向阳村一带,看到这里的地形很好,有一处小山坡似大象形状,左侧似象头,右侧似象尾,决定在这里定居建屋,先建围龙屋左侧的观音屋,同字型原始屋,至七世祖赖乐泉始建,至十世赖维高、赖则高兄弟时围屋才竣工,因为屋背的山岭形状似大象,故取屋名“象兴围”。

 

  初建围屋时,周围人烟稀少,土地宽阔,围屋门前约有1000多亩土地。赖姓先祖便教育子女要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写下一副对联勉励子孙:“教子义方工贾士农须立志,持家善道俭勤忍让各居心。”在先辈的激励下,赖姓人便开始创业,搬土造田,挖塘开沟,在屋背开办了2个窑厂,烧砖制瓦,男人在窑厂做工,挑瓦挑砖,女人在家织布耕田,生活慢慢好转。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遇到洪水暴发时,赖姓人家便受遭殃。由于“象兴围”地势低洼,从山里流下的洪水便淹没了田地,连围龙屋也受浸。

 

  灾难没有吓倒赖屋人,为抵御洪水,他们开始挖河作堤。过去“象兴围”左右有两条小河,一条由墨池寺至石牙口,一条由石古大王山背流来。由于山里常有人爆石,结果下大雨时,余泥沙石便随洪水一同涌向小河,结果河床越来越高,洪水漫出河堤冲向田间。为了解决洪涝,赖屋人不辞辛劳,在钟屋角至黄畿村毛屋坝宁江河出口处修一地下阴涵,阴涵长1公里多,高1米多,宽70公分,耗资巨大,致使建屋时断时续。赖屋人吃苦耐劳,敢于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每当雨季发大水时,大家都要到河堤查看,而且带着工具把河堤加固加高。一年复一年,年年如此,筑堤加固,结果河堤越筑越高,像一道土围墙,把赖屋门前紧紧围住。因此人们便把“象兴围”叫作“土围里赖屋”。

 

                                                    (刘乐群、范远达搜集整理)

 

 

铁骨硬汉

 

  1927年10月间的一天,秋风萧瑟,田野苍凉。在通往兴宁县城西郊的大路上,陈锦娣匆匆地走着,心里格外焦急,想着快点去见见从国民党反动派监狱里放出来的弟弟。当她踏进娘家屋门时,看到被折磨得不像人样的弟弟,禁不住泪水双流,哽咽着说:“锦华,你受苦了!”

 

  陈锦娣是看着弟弟长大的。她的弟弟叫陈锦华,字济民。1906年出生于城镇西郊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在县城义正小学读书,10岁时父母不幸先后去世,孤苦伶丁,生活异常艰苦。1920年小学毕业后,生活更加困苦,本来无法继续读书,是这个姐姐见他成绩优异,宁愿卖田支持他上学,考进了兴民中学。这时正是“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传入兴宁的时期,陈锦华强烈追求进步,十分热爱新文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从中学到了许多新思想,开拓了视野,立志投身革命斗争。1925年,他中学毕业后,进入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被安排在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随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到了兴宁,组织上让他留下来领导兴宁农民运动,参加“兴宁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的工作。1926年2月,他成为兴宁县第一个党小组的成员,并经常到大信、水口、刁坊、永和等地发展农会组织,培养农会干部,使全县农会组织迅速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陈锦娣看到弟弟有出息,心里很是高兴,但又替他担心,常常劝他:“锦华,你要多留意点,别闹出什么事来呀!”

 

  陈锦华笑着说:“姊姊,你放心,我会注意的!”

 

  陈锦娣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时间,到处是白色恐怖,血雨腥风。有一天,她终于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弟弟被敌人逮捕了!顿时,心里像刀刺般疼痛,赶忙回到娘家去看望弟弟的妻子,了解事情的经过。

 

  那是4月中旬的一天,陈锦华到汕头向彭湃请示汇报工作后,正准备返回兴宁,突然被汕头反动当局逮捕了。敌人对他进行审讯,妄图从他口中套出地下党活动的秘密。但他守口如瓶,敌人施尽欺诈、诱惑之能事,用尽惨酷毒刑,手指上“雷公尖”,脚上用竹片、铁线绕了一道又一道,逼其供认党的活动情况,他几次痛得昏死过去,但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始终没有吐露党内的半点情况,他坚信阴霾已久必有晴日,革命最后会取得胜利。敌人弄不到真凭实据,只得把他囚禁在监狱里,受尽折磨达半年之久,经党组织积极营救才脱离虎口。

 

  这时,陈锦娣赶忙从竹篮里拿出补品和食物,劝陈锦华好好调养身体,陈锦华的妻子感激地说:“姊姊,我会尽力的,请你放心!”

 

  经过妻子的精心护理后,陈锦华的身体慢慢恢复,伤口逐渐愈合。然而,经过一场血与火的洗礼后,陈锦华的斗志更加旺盛,又投入了新的战斗。他经常出没于附城的神光山、竹莱子、刁坊狮子潭、北部山区罗浮、大坪等地从事秘密活动。他到罗浮大信,与地下党负责人在一起,以岩前为据点,很快在瑶兴、 中和等地组织农会,建立了党支部。

 

  兴宁反动当局十分害怕、仇恨陈锦华,恶狠狠地说:“秧地里出一条大老虎,一定要除掉!”反动派到处悬赏花红通缉陈锦华,并布下密探跟踪他的去向,而广大群众总是在危险时刻通风报信,给予保护,使反动当局的围捕总是扑空。面对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疯狂追捕,陈锦华坚定沉着,时常变换活动地点,有时住在山洞里,有时住在庵堂里,有时几天没有粮食,在艰苦环境中,他仍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有一天,陈锦娣悄悄地来到住地,给他送来粮食,看到弟弟日益消瘦的身体,眼眶渗出痛苦的泪水:“锦华,你又瘦了一圈啦!”陈锦华笑着安慰说:“姊姊,你辛苦了,我这身体你放心吧!为了革命吃点苦,算得什么。你要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他对个人的身体很少考虑,对其他同志却关怀备至,经常把姐姐送来的食物让给同志们,自己宁愿少吃或不吃,找些野菜、野果充饥。

 

  大革命失败以后,白色恐怖笼罩大地,革命力量遭到极大摧残,兴宁县党组织领导人卢惊涛、蓝胜青先后遇难。1929年春,陈锦华担任中共兴宁县委书记,后又担任龙川县委书记,1931年5月接任“五兴龙①”县委书记,1932年3月任江西安远县委书记。当时,安远的国民党反动军队,配合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在那艰苦斗争的岁月里,陈锦华带领同志们,为巩固和发展革命力量日夜操劳,风餐露宿,艰苦奋战。当敌人围攻时,他们撤退到深山沟,砍来茅草,盖上被单挤在一起过夜,第二天醒来时,被单上尽是白茫茫的霜雪。肚子哇哇叫时,便以生米充饥,生米吃完了就吃野菜,经常十天八天吃不到盐和大米。

 

  1934年7月,上级调陈锦华到瑞金中央军区政治部工作,他以巡视员的身份经常到各县指导工作。这段时间,陈锦华唯一的男孩在瑞金红色医院诞生了。他既是内心喜悦,又担心妻子有了小孩会拖累工作。小孩四个月时,他便写信叫妻子将男孩不留姓名送走,尽快重新投入革命斗争。妻子心领神会忍痛把孩子送给别人。

 

  这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敌人对中央苏区进行全面清剿,留守苏区的陈锦华突围后转入其他地区活动。1935年3、4月间,他与罗屏汉在江西寻邬以南地区汇合后积极开展工作,6月间上级派他回寻邬、兴宁一带从事秘密工作。

 

  这一天,陈锦华走到寻邬蛤蟆村纸厂寻找粮食,不幸被暗藏在纸厂的敌军打伤腿部,只得返回山上歇宿。第二天,部下两个武装队员叛变,尧畲村的敌军急急前来围捕,敌军开枪射击,陈锦华拔枪抵抗,因为寡不敌众,他的身上、手上连中两枪,凶恶的敌人趁机扑过来把他擒住,抬回到兴宁县府监狱里。陈锦华虽然身上三处受伤痛得直钻心,但仍显得异常坚定。敌人知道他任过县委书记等要职,想从他口里得到党的秘密,嬉皮笑脸地对他说:“你搞共产,苦头算是吃够了,现在反悔还不迟。你把共产党活动的情况讲出来,我们会宽恕你,你还会得到许许多多的好处。”陈锦华坚定地说:“我搞共产,不是图个人好。自己多吃点苦,是为了农民、工人兄弟永远不再吃苦。革命一定会成功的,你们等着瞧吧!”敌人无奈,把他押回监狱受尽折磨,不给药吃,少给饭吃。陈锦华的妻子天天到监狱里探望,给他送饭送药。妻子想把家里的田卖掉,花一笔钱保释他,陈锦华说:“不要幻想了,他们不会放过我的。家里的田留着你耕种,我的时间不长了,今生不能报你的恩情,下世再报答你!”陈锦华在监狱里被关押十多天后,由于伤口发作,含恨与世长辞,时年二十九岁。

 

  烈士虽死犹荣,浩气长存,他那铁骨硬汉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根据肖海灵《甘洒热血写春秋》改编)

 

  注:①“五兴龙”,即:五华、兴宁、龙川。

                                              

                                                                 (李信整理)

 

 

 

五里亭外墨烟张,山清水秀翰墨香;

乐于助人得技艺,相传百年美名扬。

 

  话说清乾隆年间,兴宁西厢五里亭外有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叫大社下,在这里居住着勤劳俭朴的张姓人家,几百年来和邻睦族,耕读为本,繁衍生息。一年冬日,天气很冷,天刚蒙蒙亮,张叔公起床拾粪来到社亭边,听见亭内有低微的呻吟声。他放下手中的拾粪工具,赶到社亭内,看见一位中年男人躺在亭内,有气无力地呻吟,表情十分痛苦。张叔公问他什么事,但由于声音低微和语言不通,只能隐约听到“痛”字一样。张叔公见状明白了几分,此人是外地来的,病情不轻,很需要帮助。于是他二话不说把此人背回家中,煮了热水,帮他擦身洗面,换上棉衣,暖和身体,又安排妻子煮好姜蛋汤,一匙匙地喂他吃喝。然后请来医生问诊服药,几天后此人病情有所好转。一天早上,病人早早起床,打好行包来到客厅,跪在张叔公跟前,千谢万谢张叔公一家,并要辞谢回家。张叔公见他虽然病情有所好转,但身体仍然很虚弱,就决意要再留他休养一段时间。病人见盛情难却,只好留了下来。病人经张叔公一段时间的精心调养后身体结实了很多。眼看春节快到,病人决意辞行回家。张叔公知道后,打点盘钱,找来同路熟人,一直送到江西会昌。

 

  春节刚过不久,大社下人们仍沉浸在春节赏灯的喜庆之中。一天,张叔公接报,有一位安徽绩溪老板住在兴城,明天要来拜见他。张叔公接报后,百思不得其解,说,“我是一介农夫,素未与达官贵人相交,哪里会有老板来造访呢?”第二天上午11时,春阳高照,安徽绩溪老板请来舞狮队引路,亲自挑着礼品来到张叔公家。张叔公见此情景连忙换上礼服,扫径以待。老板到后跪至门前三躬九拜,礼摆中堂,舞狮献瑞。这时,张叔公才知道前来拜见者原来是去冬自己救治的那位病人。两人一见如故,饮酒交杯,彻夜倾谈,亲如兄弟。原来,安徽老板为了报答张叔公的救命之恩,在大年初二就备好礼物,并收拾好做墨的工具、原料从安徽绩溪老家一路南下,来到张叔公家致谢,还要把他家祖传的全国闻名的南墨制作工艺传给张叔公。第二天,这位南墨老板早早起床,帮助张叔公整理好作坊,摆好做墨工具,手把手地教张叔公做墨。从选取原料到配方,从工艺技能到销售门路等一条龙毫不保留地传给张叔公。经数月之余,待张叔公完全掌握制墨技能,并见到效益后,才辞谢回家。

 

  这位南墨老板传授制作的墨很有特色,而且品种繁多,墨有方圆大小之分,品牌有:五百斤油,朱子家训,金不换,龙翔凤舞,九如等。所制墨条落纸如漆,色泽黑润,不怕雨淋,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既可防蛀,还可治病,真是中华一绝。因此,很快便享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因此四宝的起名也很有文化内涵,包含各种学问,例如:“九如”,就是如日、如月、如星、如山、如水、如风、如云、如江河、如海洋的意思,喻天地人之永恒不谢。

 

  张叔公得传南墨制作技艺后,也毫不保留地收徒传艺。由于制作的墨质量很好,使制墨工艺不断发展,越做越大,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大社下张屋制墨达到高峰时期,几乎家家制墨,有作坊二三百个、工厂几十家,不仅在兴宁城开设有20多家“墨烟张”商号,而且“墨烟张”牌的墨条销往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等省和香港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从此,“墨烟张”的名字便闻名遐迩、名扬海内外。

                            

                                                    (陈作新、张钦欢搜集整理)

                                                                               

 

古屋枪声

 

  兴宁市福兴街道梅子村胡屋,是一座简易的古民居,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宁革命的重要据点,在那里曾发生过悲壮的革命斗争。

 

  1927年8月间的一天黄昏,暮色苍茫,福兴梅子坑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薄雾中。此时,在胡屋门口,走过来一位中年妇女,满脸带着焦虑的表情,来回走动,显得心神不定,一会儿爬上狭小的山路,朝着西南的五华县方向张望。

 

  原来丈夫和儿子到五华、龙川一带购买枪枝,至今未回,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万一被敌人发现,后果就不堪设想,真叫她放心不下。

 

  夜幕降临,秋风阵阵吹来,吹得中年妇女浑身有点发抖。她仍坐在屋里,心里像十五只井桶打水——七上八落。这时,门外传来一阵阵狗吠声,她的心揪得更紧了,不由站起身向外走去。这时,只见黑夜中走过来两个朦胧的影子。

 

  见丈夫和儿子带着枪枝回来了,她心上的石头才总算落了下来,赶忙把父子俩迎进屋,紧闭大门。

 

  她的儿子叫胡燧良,丈夫叫胡芹芳。

 

  胡芹芳生于1858年,家境贫寒,童年时只读了两年书,后回到家里帮助打柴割草,放牧牲畜,从事农业生产。18岁时,由亲戚介绍到兴宁县城一个碾布馆当学徒,后来成为碾布工人。25岁时,在兴城北门设立一间小型碾布馆,后来改为染坊,1906年在原住屋左边带领家人建造小型瓦房一座,他又回到农村耕田。

 

  1898年胡燧良出生在这个贫寒的家庭。仅读了几年书,便跟随父母耕种。20岁那年,他远渡南洋谋生,起初到印度尼西亚泗水加工藤椅,后到新加坡当搬运工。1924年冬回到广州,辗转至惠州横沥当车衣工人。l925年东征军在东江取得胜利,追求革命的他,组织工人成立了车衣工会,他被选为工会主席。后来,工会被迫停止活动,他回到了兴宁。在共产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1926年夏秋之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分配到县农协会工作。1927年5月,他参加了由中共兴宁县委书记蓝胜青和刘光夏等发动的第一次攻打兴宁县城的农民暴动。在他的影响下,全家人都积极支持并参加革命活动。胡燧良的家,成了兴宁地下共产党的联络据点,中共兴宁特支机关也转移到这里,地下党领导人常到他家开会。   

 

  梅子坑地处山区,离兴宁县城10华里,西南面靠五华转水,高山绵亘,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群众基础为开展工作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胡燧良一家热心革命的行动,更给地下党活动带来极大的方便。地下党组织决定举行第二次攻打县城的武装暴动,便在胡屋布署暴动的准备工作,胡燧良全家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父亲胡芹芳,胞弟胡维鑫,一次又一次跟着他到五华、龙川等地购买土制步枪,母亲及其他家里人,为特支机关放哨,传递消息,侦察敌情,他们把家里的粮食、蔬菜无偿地送给革命同志。

 

  1927年9月2日晚,来自几个乡的农民义勇军在胡屋门前参加攻打兴宁县城的誓师大会,蓝胜青亲自作战斗动员,然后开始出发。胡燧良身背土制步枪,腰系土制炸弹,威风凛凛往山外走去,队伍很快来到兴宁县城南门,他迅速与战士架好云梯,登上城楼,开枪打退守城的哨兵,然后打开城门,让等候在门外的队伍进城,一直冲向县府门前。胡燧良向守敌连掷两枚炸弹,敌人一片慌乱,接着他又带领10多名义勇军战士进行搜索,直到战斗全面结束。

 

  第二次武装暴动胜利后,成立了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胡燧良被任命为庶务,更是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到白区采购物资,解决部队给养,并积极参加南口、径心、霍山、赤岗等地战斗,英勇善战,不怕牺牲,频频出击敌人,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兴宁反动当局悬赏800块光洋缉拿胡燧良。但他毫不畏惧,参加了大坪武装暴动,取得胜利。此后,仍冒着生命危险以梅子坑自己家中为活动据点,从事革命活动。

 

  父母、兄弟等家里人常常四处奔走,收集情报,全力支持革命。

 

  1928年10月21日(农历九月初九)。夜晚,梅子坑胡屋家中,正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兴宁、梅县、五华、丰顺、龙川五县的党团负责人蓝胜青、刘光夏、陈锦华、曾不凡、胡燧良等在这里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议联合暴动的事宜,大家心潮激荡,各自发表意见。在胡屋背后的山上,胡燧良的胞弟胡维鑫正荷着枪,警视着四周,担负着放哨任务。

 

  凌晨两点钟,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慌乱的狗吠声,蹲在山岗上树林中放哨的胡维鑫,顿时警觉起来,他拨开树叶一看,心里不由卜卜直跳,只见朦胧的月色中,一排排人员正向梅子坑走来。原来是由于叛徒出卖,向敌人透露了开会的消息,敌方连夜派出l00多名武装人员分三路扑向梅子坑。胡维鑫一看情况不对,赶忙快步跑回来报告。

 

  情势非常危急,中共兴宁县委书记蓝胜青一面吩咐大家收拾文件,一面指挥大家作好战斗准备。在蓝胜青的授意下,决定采取调虎离山,屋内暂时一枪不发,叫胡燧良摸黑爬到山背至高点向敌人连开数枪。“砰,砰,砰!”清脆的枪声,响彻夜空。敌人以为开会的人已从瓦面跳出往后山走去,便集中火力向屋背至高点猛烈开火,胡燧良机智地赶紧回到屋内,与蓝胜青掩护其他同志突围。在突围中,蓝胜青手握驳壳枪沉着应战,击毙了冲上来的敌人,不幸腿部被敌人一枪打中,胡燧良见状,冒险前往抢救,掩护蓝胜青撤退。而此时,蓝胜青命令他掩护五华的卢觉民撤离。胡燧良且战且退,与胞弟胡维鑫一起将受伤的卢觉民的伤口包扎好,两人扶着卢觉民往山腰坟地里躲避,然后再到荆棘丛生、茂密的树林中隐蔽,终于躲过了敌人的搜索,将卢觉民护送回五华就医,而蓝胜青腰部连中四弹,鲜血淋漓,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便立即向背着自己的警卫员一推,命令对方迅速撤退,而自己却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天亮后,凶狠的敌人将胡燧良家里的粮食、牲畜、财物抢劫一空,放火将房屋烧掉。胡燧良听到这个消息,悲愤万分,更激起他的革命斗志,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来到兴宁北部山区和龙川一带开展武装斗争。

 

  1929年1月,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胡燧良被选为中共龙川县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兼任县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后又被选为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常务委员和县委委员,带领队伍攻打兴宁罗浮,与敌部200多人展开激战,取得胜利,使罗浮全境解放。

 

  1931年5月的一天深夜,罗岗火夹脑山一片漆黑。胡燧良经过连日征战,格外疲劳,正在山寨中歇息,进入酣梦中。然而,此时一支国民党反动武装队伍,正悄悄向山寨靠近。叛徒杨某为了领取悬赏花红,竟出卖自己的灵魂,出卖同志,带领着敌人一步步向山寨走来,敌人知道胡燧良英勇善战,不敢贸然突进。当他们走到山寨时,看见胡燧良正在熟睡,便暗暗高兴,大声叫醒熟睡的胡燧良。胡燧良听到叫声,马上警觉地翻身起床,叛徒杨某在窗口把枪口对准了胡燧良,射出罪恶的子弹,胡燧良连中数弹,倒在床上,壮烈牺牲,时年33岁。胡燧良为早期的革命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用一腔青春的热血,带领家人开展革命斗争,在五兴龙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页!

 

  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中, 胡芹芳家的稻田和两片不足20亩的山林被迫砍伐出卖,直到田尽山光,家产荡然。他率全家老小只好到东江横沥居住,于1936年病逝。

 

(根据柯干雄、罗祖宁、马少援、刘雨汀《闪光的青春》改编)                                     

 

                                                              (刘乐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