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997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28 |
景星围,位于兴宁市宁中镇鸭桥村陈祥吉。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系陈氏十六世祖玉如兴建。坐西北向东南,为三堂四横四角楼转一围围龙屋,分布面积483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130平方米。
废除祭窑恶习
在兴宁市宁中镇鸭桥村有一座围龙屋——景新围,而人们俗称陈祥吉。在这里流传着陈伟谋废除景德镇童男童女活人祭窑恶习,后获皇帝赠“恩荣”牌匾的故事。
陈伟谋,字颉仁,1834年出生。陈伟谋幼年聪慧好学,少年读书成绩优秀,跟母学会耕织,后随父陈清寅学经商。他家境不好,18岁时,其父病逝,承蒙叔辈陈晃楼关照有加,视同己出,同在广东佛山经商,诚信有道,渐有积蓄。鸦片战争爆发后,棉纱布疋价格飞涨,恰逢他有大批货物积压,发了大财。后在兴宁城老街开一间“祥聚档铺”,住老街“资政第”祠堂(解放初为兴宁邮政局),并谋划在文峦岭选址建一围龙屋,起名“陈祥吉”,历时10年落成。
1852年陈伟谋捐官江西,异地候补。话说叔辈陈晃楼在佛山经商,颇有名气,平日乐善好施,朋友众多,曾资助过广府人李氏上京赴考,中榜题名,钦点江西学台,主管科举事宜。无巧不成书,李学台一日巧遇陈伟谋,交谈得知他正是佛山恩人陈晃楼之侄,感慨万分,他乡遇故知,千杯万盏,促膝谈心至破晓,方依依道别。李学台知恩图报,有心提携举荐,命手下关照陈伟谋的生活起居,不得疏忽懈怠。
五天后,陈伟谋授职江西饶州(现景德镇)知府(五品)。他从小贫苦出身,深知百姓疾苦。上任后,体察民情,清廉为政,仁厚爱民。他了解到景德镇苛捐杂税太多,民众苦不堪言,且治安混乱,盗贼猖獗,豪强暴敛,官吏行贿受贿日盛,贪官常鱼肉百姓等情况,特别是了解到用童男童女祭窑的恶习,更是怒不可遏,他下令免除窑民三年税赋,坚决废除童男童女祭窑之恶习,惩处贪官污吏和盗贼豪强,鼓励窑民革新技术,多产瓷器。百姓齐呼青天降世,得以安居乐业。
清咸丰六年(1856年),陈伟谋携新出官窑御用的两只雕龙花瓶进京见皇帝,咸丰皇帝见之甚喜,认为他废除祭窑陋习,功德无量,于国于民有益,赏识他的才能,认为他是一位像宰相一样能平衡各方关系的好官。即钦命广东布政使司的布政官江国霖授予陈伟谋功名金匾一块,钦命陈伟谋候选光禄寺,以彰其德。此匾长1.92米,宽0.7米,红底金字,上雕有“才储鼎鼐”四个苍劲俊逸大字,金光闪烁,世人皆称宝物。匾中题字之江国霖,四川大竹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探花,咸丰三年任广东布政使司和代理巡抚。
陈伟谋在任第四年,因黄河决口,水灾泛滥,饿殍遍野,饥民流浪乞食。清政府急令南方各省支付巨额和赈灾财物。由于三年未收窑税,陈伟谋已将私财及俸薪代民上缴税三年有余。囊中羞涩,自感无力筹款救灾,决定谢任辞官,回归故里。
获悉太守陈伟谋辞官回乡,窑民依依难舍,念他为政五年,造福瓷镇,以两窑景瓷上品及晾伞100支相赠,这就是后来“陈祥吉有御用陶瓷”一说来源。一个半世纪以来,古瓷器大都散落民间,陈氏后裔仍有少量遗存,如瓷凳、瓷孩儿枕、瓷盘、瓷碗、瓷砖山水字画等。赣人评说陈伟谋,有景瓷山水字画三块为证:画家王昭民山水画赞陈伟谋人品高尚,清政廉明,题诗曰:“秋水横溪尽清浅,暗香浮动明昏黄。”安仁县举人汤钱年赠言曰:“颉仁公大人德政。青衫司马后,谁似使君贤,矩己同心洁,碑远藉口传,方期长托庇,讵料族遽言,南浦青青草,销魂各黯然。”万年县举人工部主事饶育龄亦有词相赠……
陈伟谋回兴宁时,带回了先进的高型织布机及使用方法,推动了兴宁纺织技术的发展。
陈伟谋辞官返故里,屡做善事。在和山寺建“写经别墅”、“观峦长亭”,亭内置石床、石桌、石凳若干,供游人小歇,可惜在文革期间已散失殆尽。在宁中鸭麻桥头挖一结构独特的“仙人井”,水质清甜可口,乡民至今食用。又在竹一、星民两村交界路口建有“广荫亭”,供赶路行人小憩,后因修筑公路被毁。陈祥吉屋附近的羊头岭曾建有一座石牌坊,据传就是奉旨所建,表彰陈伟谋乐善好施的德行。
(李小燕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