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翰墨飘香朝天围
浏览次数:1533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22  

  西郊围屋,又名朝天围,位于兴宁市兴田街道西郊居委,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相传此地是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的驻营地。后人(饶氏八世祖希生公)为纪念文天祥在此望阙朝拜而建此屋,名曰“朝天围”。坐西南向东北,为三堂四横围龙屋,分布面积68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871平方米。

 

 

翰墨飘香朝天围

 

  兴城西郊有一座屋龄400多年、远近闻名的围龙屋,叫朝天围。说起朝天围,有些人不太了解其来历,误说是饶天围。实际是这样的: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时任宋朝右丞相的江西人文天祥,为抵抗蒙古族的元军侵占南宋领土,在江西与元军鏖战,败后,率余部官兵辗转福建、广东惠州、粤东潮汕、梅州兴宁等地。在兴城西郊屯兵时,忠于宋朝的文丞相,每日早晨五更时分,穿着朝廷官服,率部下向皇上流落南方沿海地带方向朝拜,祈求朝廷重振军威,收复被元军占领的河山,保住南宋天下。因元军强势灭宋,文天祥在海丰被捕。尔后,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写下铁骨铮铮、名传于世的诗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代忠贞的汉民族英雄文丞相,47岁那年被元军官府杀害于北京。南宋灭亡后改为元朝。明太子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后,人民为了纪念文天祥,在他驻军朝拜天子的地方建了一个朝天祠,这个村后称朝天堡。

 

  明朝嘉靖年间,由江西来兴宁经商的饶氏族人在府馆前(现中山东路)旧名修和街定居创业,创建修和饶氏宗祠,由于饶家人口繁衍迅速,家大业大,陆续分脉搬迁。其落居始祖称表四公的第四个儿子名叫勋五(饶氏八世祖希生公),物色宅基地时,认为文相国朝天的圣地是块风水宝地,又是饶氏家族尊崇文天祥忠贞爱国、民族气质昂扬的风范之地,决定在此兴建单层围龙的朝天围饶屋。其后代又在该围龙屋两侧加建两座横屋,形成占地面积10多亩,建筑面积6亩多、有6厅98间房、4个斗门的大围龙屋。

 

  抗日战争期间,朝天围大门两侧上方显赫书写着“广州大学”四个大字,这叫人有点不得其解。其实,朝天围流传着一个个兴学育人的动人故事。

 

  清末民初,这里开始兴办私塾,改文山公祠为文山书院,进而改建朝天小学,后来发展至纪念文天祥的文山纪念学校。据朝天围族谱记载,清末民初,兴宁乡试考取了10名举人,饶氏就有4人。南京军需学校毕业的饶映华,为把文山小学办成兴宁一流的育才阵地,他带头捐出积蓄,还奔走在族人、村中、社会各界之间募集资金,扩展校舍,购置设备,完善管理,还特聘中山大学毕业、兴城中山西路“松园”的大家闺秀张怀玉担任首任校长。张怀玉以兴学育人为己任,视朝天围文山学生为亲情弟子,为扩大校园体育场地,她从家里筹钱买下6亩地作为文山小学操场,这操场解放后改建为县毛巾厂。她倾心教育事业,扎根朝天围终身不嫁。而牵头办好文山小学的饶映华,也因积劳成疾,于1944年英年早逝。

 

  由于教学质量上乘,不但本村、邻村,而且城里的学子也争着来此读书,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也是文山小学第一届毕业的学子。辛亥革命以来从文山小学起步的学子、将军、博士、大学院校校长、教授专家不下三十人。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广州大学的校本部迁至朝天围,全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广东知名书法家麦华三都在此居住和任教。省抗日宣传队的“剧宣七队”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史进、潘予等也在此扎营。因此,朝天围大门书写着的“广州大学”四个大字和两副诗联,尽显其人文秀气:

 

   其一:诗庚棠棣怀为爱,

         庭长芝兰挹异芬。

   其二:和气始能生瑞气,

         书声方可振家声。

 

  在崇文重教风气影响下,朝天围历代出了不少文官武将:既有民国初期孙中山、黎元洪时代推翻清王朝、任总统府中将参军的饶希野,他曾任广东虎门要塞司令,还有一批辛亥革命、北伐、抗日时期的少将饶宗熙、校官饶映华等,尚有尽显诗书情怀,培育桃李,振兴中华的一批文人墨客。

 

                                                              (老董搜集整理)

 

 

饶宝书妙对斥洋人

 

  清朝时候,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打败了清兵后,八国大使便迫清廷签订赔款的不平等条约。当时兴宁人饶宝书在清廷任职,便向八国大使据理辩斥,但由于清廷腐败无能而签了字。签字后,八个大使有四个先后走开了,席间仍有四个大使。其中一个大使颇通中文,便趾高气扬地出了一上联,叫清廷官员对答下联,以此显示其威风。其上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居首。

 

  幸好饶宝书智勇过人,便马上答出下联: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站边。

 

  饶宝书的对答,表现了对侵略者的蔑视,使四个洋人大为震惊。

 

                           (曾志中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