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教书获赠大屋
浏览次数:813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3-08  

  宫巷里黄屋,位于兴宁市宁新街道城南居委。该屋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坐西南向东北,为三堂三横一围半围龙屋,分布面积399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2736平方米。

 

 

教书获赠大屋

 

  在宁新街道城南居委,有一个围龙屋,该屋与南学宫仅一巷之隔,故此得名宫巷里黄屋。据说,建屋者是包姓人,而非黄姓人,为何却称为黄屋呢?这里有一段故事。

 

  相传该屋始祖黄姓叔侄俩人均为清朝时期的秀才,为科举应试,从下堡教美到兴宁城赴考,住在一个包姓老板开的文昌旅馆。包老板见叔侄俩眉清目秀,相貌堂堂,言谈举止斯文大方,满腹经纶,便问来历,叔侄俩如实相告。包老板听后对叔侄俩非常敬重,特真诚地邀请他们到家中畅叙。包老板的屋(即是现在的宫巷里黄屋原址)离城近,屋场环境秀美,后倚“神光”仙气,屋茔古木参天,翠竹掩映,鸟语花香,屋前远眺“鸡鸣”,宽阔的平原一望无际,花果飘香,是难得的风水宝地。此情此景,叔侄俩豁然开朗,当即吟出一副楹联:“宝岫前罗皆献媚,神光后倚自钟英。”在包老板的盛情邀请下,叔侄俩欣然留住在此,满怀信心地为科举之考而苦读。包老板则白天料理旅馆生意,晚上回家与叔侄共研经纶,谈叙共欢,对叔侄的饮食起居更是无微不至,天天好茶好饭相待。

 

  原来精明厚道的包老板是有意留住叔侄俩做自己家的私塾先生,好培养自己的儿女,但又不便明说,一怕耽误叔侄俩的前程,二怕说了叔侄俩不情愿可就难为情了。叔侄俩对包老板及其家人的深情厚义深感不安,受之有愧。

 

  一天,叔侄俩经过商量向包老板说出了肺腑之言:“包老板,您福大量大,鸿福齐天,您及您的家人对我叔侄俩恩重如山,我们不知是哪世修来的福气,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但我们一定知恩图报。您家公子、小姐(包老板育有二男三女)个个聪明、勤奋,日后必成大器。虽本人才疏学浅,倘若我们此次考试有哪个不中,愿倾全力辅佐您家公子、小姐,不知包老板意下如何?”包老板其实早就等他们说此话的了,此时此刻,包老板起身作揖而言:“谢两位先生厚爱,看得起寒家,是我儿女之大幸,是我包家的福份,寒家终有一天在先生的点拨下功成有望,届时必重谢先生。”也许是天意,还是叔侄欠包老板的情义太重,叔侄俩试考举人时双双未中。为了践行诺言,也为了后一代的兴旺发达,为叔的返下堡守业教子,将其中一子送上县城与侄儿一起生活,为侄的则专心致志地为包家五个子女的学业尽心尽力。两年后,包老板的两位公子双双考取秀才,又过五年,包老板的大儿子省试考举人中第二名。包老板的二儿子也因文墨生辉,加之深研易经、天相,被广州府任为做师爷(军师),三个女儿也通晓诗文、琴棋,纷纷找到如意郎君。从此,包家尽享荣华,举家迁随府衙。包家为报答黄氏点拨之恩,将其居住大宅相赠予黄氏,也就是现在的宫巷里黄屋。从此黄氏始祖在宫巷里黄屋落根。由于包氏子孙功名卓著,因此黄氏教学的声誉也在兴宁南半县影响深远,求知者络绎不绝,为满足学子的需求,在宫巷里黄屋后背创办了兴宁南学宫(在解放前,兴宁共有三个学宫,分别为兴宁学宫、南学宫、东学宫,文化大革命年代东学宫、南学宫作为四旧被拆除,只有兴宁学宫幸免于难)。从此,宫巷里黄屋的文风更加旺盛,民国时期有3校18尉的美誉,其中一位军官黄元良民国时期在江西野战部队任正师职大校指挥官。改革开放后,考上名牌大学的大有人在,商界有不少知名企业家,政界有厅、局级干部。他们不忘祖宗所赐恩德,传承发扬客家文化,热心公益事业,该族人对祖屋进行过三次大修,更显庄重气派。

 

                                                           (黄建强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