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 中国·兴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围龙屋故事】母 慈 子 孝
浏览次数:841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6-02-22  

  慈恩庐,位于兴宁市新陂镇上长岭村,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系原国民党将领李洁之先生为纪念其母而建。1982年,李洁之先生将它无偿送给兴宁市人民政府,成为兴宁市光荣院。该屋坐北向南,仿西洋式建筑,分布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538平方米。

 

  

  在新陂镇上长岭村,有一座造型独特、气势壮观的古屋,叫慈恩庐。屋主是兴宁知名人士李洁之。

 

  半个世纪以来,新陂远近流传着李洁之与母亲朱云招母慈子孝情深意长的动人故事。

 

  李洁之(1900——1994年),家名清廉,出生在新陂凤合围(老祖屋名)的贫苦农民家中。他聪慧好学,追求进步。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先后毕业于陆军步兵军事教练所,陆军步兵学校将官研究班,1924年任孙中山大总统府警卫连长,1932年7月担任虎门要塞少将司令,抗日战争时期担任第四战区兵站中将总监。1949年4月任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9年5月18日率部起义,使岭东地区16个县得于和平解放,受到毛泽东、朱德通电嘉奖。解放后,李洁之先后任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省政府参事室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李母朱云招是叶塘东坝人,1873年出生于自耕自足农家,她自幼热爱劳动,学会许多农事手艺,养成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自立精神。她虽无文化,但记性好,别人背诵过的《增广》、《三字经》也能默默记诵,且特别喜欢听人讲述《三国演义》、《水浒传》及太平天国一类的故事,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道理,并且能划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为她一生敦守气节打下了基础。

 

  李洁之有兄姐五人,全家七口,他是最小的一个。家里只有一亩四分地,三间土砖房,生活拮据。尽管如此,朱云招仍乐观向上,精打细算,“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理得井井有条,并常告诫儿女“吃不穷、用不穷,唔晓划算有世穷。”要“扎稳髻古做赢人”。李洁之从小便树立了刻苦耐劳的品德。他小学毕业那年,时值天灾歉收,跟母亲每日天不亮起床,做好豆干、豆腐,用竹脚篮挑担叫卖,走村串户,人们常常在清晨时分听到李洁之稚嫩的叫卖声,这样叫卖了两年,度过了全家最为艰难的岁月。

 

  朱云招是个有眼光的人,认为小儿子做豆腐生意只能是权宜之计,一辈子耕田种地出息不大,说:“士农工商都是正当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可以出状元!”便让李洁之复学。时值兴梅地区纺织业兴起,她觉得学纺织会大有出息,于是鼓励儿子去考大城市上海的纺织大学。李洁之非常懂事,替父母着想,觉得大人都是望子成龙的,考进上海并不难,难的是全家生活将难以为继。李洁之自幼崇拜英雄,当时正值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新思想广泛传播,加上看了四叔李康秀送给他的描绘班超、岳飞、文天祥等历史英雄人物的图书,更加坚定了他参加革命的信心。他说服了母亲毅然外出从军。

 

  行伍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李洁之牢记母亲的教导:“带兵一定要爱护士兵,打仗一定要勇敢在先。”“耕田不怕屎,当兵不怕死!”读兵书,拼刺刀,勤学苦练,打仗冲锋在先,屡立战功,进步很大,得到提拔重用。1927年,李洁之升为中级军官,朱云招催促已27岁的他成亲。她看上本村董家漂亮贤慧女孩董素玉,有意撮合他俩结合。李洁之顺应母亲之意:“生身农家的子弟,娶妻不要忘记农家根。”然而答应结婚之日,李洁之却因打仗未能赶回家拜堂,依当时民俗董素玉只好抱着一只大红公鸡与之相拜。日后董素玉与李洁之相伴终生,生有六儿二女,均已成才成器。

 

  抗战时期,新陂上长岭一带共产党地下活动非常活跃,新陂力行小学就是据点。蒋介石反共失去民心,李洁之心中有数,预感到将来天下一定是共产党的,因此他“白皮红心”,利用身份地位长期掩护中共新陂上长岭地下党活动达12年之久直至解放。董素玉也是爱国进步的人,曾经暗中捐助三百大洋给新陂上长岭抗日宣传服务团作为活动经费。上长岭地下党以学校和经营商店为阵地,先后输送了100多名进步青年参加革命,后来大都成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东江纵队、闽粤赣纵队的骨干和领导人。李洁之在任广州市警察局长时,为团结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共同抵御外侮,悄悄地无条件释放了230名“政治犯”。并曾经掩护过被通缉的地下党员李戈仑、廖立民等脱险奔赴延安,临行时还拿三百大洋给他俩作为盘缠。

 

  李洁之敬母爱母如骨肉相连。在广州工作期间,接母亲来穗共同生活近十年,深明大义、品德高尚的朱云招因早年积劳成疾,只度过了六十三个寿辰,便匆匆离世,李洁之全家悲痛万分,将母亲的遗体从广州运回家乡与已逝的父亲合葬在叶塘大岭上。

 

  1931年,李洁之为报母恩,专门从广州请来设计师,购买建筑材料,兴建纪念慈母的一座大屋,直至1935年建成,亲自起名“慈恩庐”。屋中央设有接待大厅,可供100多人入座,厅中摆有一个800公斤重的李母铜像(后被国民党军队搬走),刻有对联两副:一副是:裕后宜思宗祖德,尊前先孝子孙贤。厅柱上联是:文质得中无事奢华无事俭,下联是:耕读相伴也知稼儒也知书。解放后,李洁之将大屋无私捐献给兴宁县人民政府。李洁之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大事。他在广州办了一间实践中学,在东莞虎门办了一间躬行小学,在兴宁创办力行小学、新陂中学等。他爱国、爱乡、爱民,对家乡的各项建设提出过许多指导性的宝贵意见,在兴宁乡里一直传为佳话。

 

  李洁之有《李洁之文存》留世,书中回忆母亲的篇章说,母亲是他的第一老师,母恩重如山,说母亲的勤劳善良、是非分明、勇敢果断、乐于助人等优秀品格影响了他的一生!

 

                                                     (李小燕、老董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