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832 作者: 刘波中搜集整理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5-10-16 |
泰山下大夫第,位于兴宁市新圩镇虎洞村泰山下。该屋始建于清朝,系伍氏七世祖创建。坐东北向西南,为二堂六横一围围龙屋(围龙部分已坍塌),分布面积334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716平方米。
一份契约引官司
兴宁市新圩镇泰山村大夫第,为伍氏七世祖创建。后来九世祖伍宏谟因一份契约,引发出一场官司。
话说清朝年间的一天,宏谟公到梅县水车镇,与当地一位朋友游山玩水,走着走着,他望见远处有一块风水宝地,忙对朋友说,前面那座山有一个好穴可做墓地用。朋友笑着道:“那地方,狗都不去屙屎,怎能说得上是风水宝地呢?”宏谟公说:“既然你嫌弃那块地方,就卖给我为祖先做墓地吧。”朋友满口应允,同意把这块地方转让给伍家使用。宏谟公生怕朋友变卦,叫他拟写一份地契书为依据,以防节外生枝。朋友说:“我拟好地契书,十天后派人送给你。”
十天后,宏谟公在家中等待,盼望送契约的使者早点到来。可是迟迟不见朋友派人送来契约,心想,难道朋友果真变卦?宏谟公忧心忡忡,一直等到下午,使者才慌慌张张寻到宏谟公家,但仍未见使者递交地契书。宏谟公感到奇怪,忍不住问:“主人叫你送的契约,为何不交给我?”使者满含委屈道出原委。
原来几天前的上午,使者带着地契书步行经过水口圩赶到新圩船添村附近时,适逢有位吴姓老者仙逝,他向前探问,这里是伍家吗?因为“伍”与“吴”谐音,屋主连声说,正是。使者连忙把地契书递交给吴姓人。吴姓人如获至宝,心中窃喜,他正派人四处寻找墓地至今无着落。使者迟不来,早不来,偏偏在这节骨眼上,送来一张墓地契书,乐得吴姓人转悲为喜,并热情招待使者,视为贵宾。使者左等右等不见宏谟公的身影,忙问吴姓人,宏谟公为何不露面?吴姓人心生一计说,宏谟公有事外出去了,至少要二三天才能归家。使者心生疑惑,走出大门口张望,见灯笼用白纸浆糊住,使者撕破白纸一看,方知上当,此屋并非伍家而是吴家,便与对方交涉,可吴家人不肯归还地契书。使者心里发慌,急匆匆沿路打探宏谟公家的地址,经过几天工夫才找到伍家。
宏谟公听后,一筹莫展,忙找来村中老者商议,该如何对付吴家还回地契书。一位老者献言,将计就计,把祖先骨骸用金罂盛装好,明日凌晨上路。
再说吴家人抬着亡者的尸体,沿路吹笛前往梅县水车镇。将至目的地时,忽闻一阵鞭炮声,吴家人估计是伍家人抢先了一步。定神一望,果真是伍家人把祖先的骨骸已安葬完毕。顿时个个怒火填胸,咬牙切齿,立即回去写状纸,状告伍家人占用吴家人的墓地。他们自以为地契书握在手,定能打赢官司。谁知,伍家人棋高一着,请来朋友和使者理直气壮当堂作证。县官依据证人的口述和使者误送地契书的过程,即令吴家人将地契书归还原主,并裁定墓地使用权属伍家人。吴家人自认倒霉,心里非常仇恨伍家人。伍家人也责怨吴家人做事不近人情,误收伍家人的契约书,害得伍家人浪费钱财打官司。事后,宏谟公耿耿于怀,在厅堂里发誓不跟吴姓人通婚。
随着岁月的流逝,伍姓人和吴姓人把古时因一张契约引发官司的恩怨早已抛之九霄云外,两姓人和好如初,和睦共处,互相通婚和结交朋友,互相帮助,营造和谐的氛围。
泰山下大夫第是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伍晋南的祖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