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443 作者: 谢爱华、范远达搜集整理 信息来源: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5-10-15 |
下楼屋(攸宁堂),位于兴宁市新陂镇三新村。
一屋四将军
在兴宁市新陂镇三新村,有一座近300年历史的围龙屋叫下楼屋(攸宁堂)。该屋人文底蕴深厚,清朝有五秀才一举人,即秀才李君屏(十二世)、李文觉(十三世)、李乾昭(十八世)、李炳昭(十八世)、李晓云(十六世)、武举人李广书(十六世),现代有著名画家李仁康(廿一世),澳大利亚东方艺术家协会会长李子羽(家名李维中,廿一世)等。屋中厅,悬挂着出生于该屋的四位将军李安定、李明、李新俊、李则芬的头像和简介。
一、李安定反蒋被害
在新陂镇三新村,提起李安定,人们便称其是位“足智多谋的将军”。
李安定(李铭俊),1902年出生,父亲是个小商贩,家里贫穷无产业。早年就学于兴宁新陂高等小学、城内道德小学、县立中学。后入读陆海军西江讲武学堂(李济深、邓演达主办)。毕业后,1924年5月由堂长戴戟保荐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任第一队分队长。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团一营一连少校连长。
1925年东征时,李安定得校长蒋介石赏识,任东征军总指挥部中校侦察队长。他足智多谋,在东征淡水战役中,率领十名敢死队员为爬城队先锋,终于打开西门,使当时国民革命军顺利进城。在五华战役中生俘林虎部驻军营长,使东征顺利进行屡建奇功。北伐时,蒋介石命李安定留守广州,任卫戍司令部上校谍报参谋。1926年任黄埔军校同学会总会少将主任兼黄埔军校学生总会广东特派员,是较早晋升将军的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之一。
据传,蒋介石为排除异己,曾密令李安定刺杀胡汉民,李安定不忍背弃广东父老,遂将密信投入胡家。李安定未杀胡汉民,因此受到蒋介石的冷遇闲置。1927年李安定任黄埔军校办公厅少将主任。1928年任南京中央军校驻广州办事处主任。1932年组织以两广黄埔同学为主的“励志团”, 密谋反蒋未果。1934年2月任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兼闽东保安司令、省保安司令部少将特务团团长。因被福建保安副司令肖乾嫉妒,向蒋介石诬告谋反,1934年6月27日李安定被蒋介石杀害于南京雨花台。
二、李明抗日受重伤
李明(又名李聪远、李森杨,十九世)1900年出生。民国10年(1921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学堂。民国14年(1925年)任黄埔学生军连长,参加东征。其后任叶挺部团参谋长,参加北伐战争。20世纪30年代初,在广东第四路军教导旅任第三团团长。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明率部北上抗日,转战上海江西等地,屡挫日寇,建立战功。大腿曾受重伤,治愈后弹片一直残留在腿内。民国32年(1943年)毕业于重庆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六期。后任国民党一八七师一0九旅少将旅长,兼任广东廉江县县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六十五军副军长。驻军陕甘时,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叶剑英取得联系后,劝说其上司第十八兵团司令兼第六十五军军长李振起义,当时因条件不成熟未被接纳,遂辞职前往香港。旋与中共华南分局取得联系,通电表明政治态度,并继续做李振等人的工作,最终使李振在成都率部起义。
1950年春,李明任兴梅专区副专员,翌年调任省水利厅副厅长,后任省参事室副主任,并被选为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和常委等职。1989年在广州病逝,享年89岁。
三、叶帅接见李新俊
李新俊,字柏林。1908年出生,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曾参加北伐战争。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经济。返国后曾任蒋介石侍从,1936年任广西绥靖公署少将高参。他洞悉蒋王朝腐败内幕,故于1936年离京赴港,联合在香港之黄埔同学百余人,在《群声报》通电反蒋。1938年任龙川团队指挥部少将指挥官,同年底升中将,为桂系政要所赏识。1940年12月任广西省第十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中将保安司令。任内振兴教育,发展工农业,执政严明。在八步(贺县)公园内建有柏林亭以志其功绩。抗战中期,有一年广东军粮匮乏,李新俊运粮万石顺漓江而下入西江至广东悦城,以济当地驻军之急。李洁之(时任第四战区兵站总监)特向他致谢。1942年李新俊调任广西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任内严惩贪污不法官员,查禁烟赌娼,被百姓称颂。他曾应广东省府主席李汉魂之邀往韶关(战时粤省省会)作实行新县制的报告,返桂时在衡阳被宪兵扣留,说他有异党活动。幸得白崇禧营救,通过陈诚下令释放。在八步他迎送过马师曾、何香凝、柳亚子、蔡廷楷等名人,招待食宿奉送资金。1948年,李汉魂任南迁后的国民政府政务部长,特邀李新俊到广州作助手,代总统李宗仁任之为常务次长。李汉魂赴美后,李新俊任部长。1949年赴香港,经济上幸赖桂系政要黄绍支持。常与张发奎共叙风云往亊。后赴新加坡任李氏宗亲会名誉会长,受李光耀敬重,以礼待之。后任新加坡山打根华人中学校长,办学卓有成绩,受当地华人称赞。20世纪70年代定居加拿大多伦多。80年代初,李新俊三次返大陆,晋京时得到叶剑英元帅专门接见,和他亲切会谈了一个多小时。
四、文武双全李则芬
李则芬,家名均发、字虞夫,1908年出生,幼年丧母,父亲一生在南洋做工,其兄弟俩全由祖父母抚养成长。1918年李则芬在读完初小后,入私塾靠半工半读学完高小和初中课程。接着为生计问题先后做过店员和小贩。
1925年在革命潮流激荡下,李则芬毅然离家,考入黄埔军校、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1926年他被挑选参加短期政工培训班,后分派部队,得于提早毕业参加北伐壮举。1927年冬被裁,回家住了三个月后又奉召回军,在张发奎部第四军当参谋。后当副营长兼营长,在军阀混战中,他身负重伤,弹片一直留在体内。其后几年他一直在十九路军供职,先后担任连长、少校营长。
1932年,他参加震憾中外的“一、二八” 淞沪抗日战役。战争结束后十九路军在福建组织人民政府与蒋政权对抗,其时他在张炎师任营长。事败后,被遣送入南京军官学校高等班学习。毕业后分派到武昌陈诚部当中校参谋,获知遇,不久擢升,由科长到处长,升少将。1938年武汉会战后,随陈诚左右参赞戎机。1940年考取重庆陆军大学特别班,毕业后奉派到九十四军第五师当副师长。两个月后又应召随陈诚参加远征军,兼任高参。
1943年,李则芬任第五师师长,该师是国民党军队中少数美械装备的精锐部队之一,抗击日寇,屡有战功。一次是武阳大捷,其次是攻克桂林,并在白沙大捷中解救了友军之危。日军投降后,全师空运上海,受命为苏州受降司令,负责处理投降日军有六十师团、六十九师团及特种部队,约十万众。不料因功获过,1946年被免去师长职,旋被任命为总统府战地视察官,前往东北各地巡视。1948年任98军副军长。弥后为兵团副总指挥,在缅甸山区训练军队,四年后因进退两难陷入困境,撤兵到了台湾。
李则芬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到台湾时,年仅40多岁,年富力强。军旅生涯,几经挫折,壮志冰消,于是改弦易辙,弃武从文,专心治史,锲而不舍,数十年后著作不断,三十余年来,著有《元史新讲》(五册)、《中外战争全史》(十册)、《中日关系史》、《成吉思汗新传》、《战争史话》、《泛论司马光资治通鉴》、《文史杂考》、《先秦及两汉历史论文集》、《三国历史论文集》、《两晋南北朝历史论文集》、《虞夫诗集》、《哀乐平生词集》、《八十自选诗词》等书。此外,另有翻译书数百万言,为世界李氏宗亲总会顾问,是世馨堂李氏文武双全较突出之后裔。李则芬于2004年在台湾病逝,享年96岁。
五、各行各业名人多
下楼屋在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名人较多,如旅居澳大利亚的知名画家李子羽(家名李维中)现为澳大利亚东方艺术家协会会长。1960年毕业于国立师范大学艺术系后,悉心研究流水飞泉三十多年,足迹遍及东南亚、日本、加拿大等地,在澳洲“澳华博物馆” 收藏的巨幅作品“飞瀑” 就是其代表作之一。1966年他被悉尼华文报年鉴选为“杰出华人”。著名画家李仁康曾任广州美术研究院副主席。其对山水绘画,很有功力。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不少作品获奖。
据传该屋十八世的李彰吉(又名彩古)武艺超群,名扬一方,常为当地群众排难解纷,打抱不平,穷苦人家常得到他的正义支持而扬眉吐气,不再受横行霸道者之欺辱。五华等外地山里人赴新陂卖竹、猪、牛等,常得到他的保护。有一年广西某地盗贼横行,百姓受害,当地官府束手无策。当时有人献计,请广东兴宁新陂李彩古前去定能搞定,于是两广总督特邀李彰吉(彩古)到广西平息祸乱,他擒贼先擒王,然后分帮派进行分化瓦解,很快就使当地治安秩序好转。从此,彩古声名远扬。20世纪40年代,该屋还有18名校官(团级),为此,人们称下楼屋人才辈出:“一屋五秀才一举人四将军十八校”。